第17章 丹霞三叠音韶韵千古吟(1 / 3)

加入书签

《丹霞三叠音,韶韵千古吟》

——《丹霞三重奏》的诗学解构与文化回响

文一言

在岭南诗学的苍茫星河中,树科的《丹霞三重奏》犹如三叠交响的韶乐华章,以粤语为琴弦,以丹霞为琴身,在粤北韶城的山水间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诗性回响。

这诗以“三重奏”

为结构范式,通过光影、风霜、歌谣的意象三叠,将地质史诗、文化记忆与生命吟唱熔铸成诗意的三棱镜,折射出粤北大地深邃的精神光谱。

一、赤岩光影:地质史诗的视觉诗学

"

睇赤岩光影层层叠叠,见到海洋嘅琴日足迹……"

开篇以"

睇"

(看)这一粤语特有的视觉动词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丹霞地貌的视觉奇观。

诗中"

赤岩光影"

的意象,既是对丹霞地貌色彩美学的精准捕捉,又暗合谢灵运"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的山水诗学传统。

而"

层层叠叠"

的叠音修辞,不仅强化了地质断层的空间纵深感,更与《水经注》"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的地理书写形成互文。

"

海洋嘅琴日足迹"

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粤语"

琴日"

(昨日)的时间维度与"

海洋"

的空间维度在此碰撞,揭示出丹霞地貌作为海洋沉积岩经地壳运动抬升的演化史。

这种地质时间与人类时间的叠合,恰似钱钟书所谓"

史蕴诗心"

的现代演绎——诗人以诗性直觉将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压缩进瞬间的视觉凝视,使坚硬的岩石成为流动的时间年鉴。

从色彩诗学角度看,"

赤岩"

的红色光谱在粤语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

广东民间信仰中,红色既象征着岭南先民对火神的崇拜(《广东新语》载"

南人尚赤,其来久矣"

),又暗合丹霞山作为佛教禅宗祖庭的宗教意象。

诗人在此处以色彩为媒介,将地质美学、民俗信仰与宗教文化编织成多维度的文化经纬。

二、韶石风霜:文化记忆的听觉考古

"

望韶石沐千万年嘅风霜,闻韶音韶乐韶华天籁……"

此段以"

望"

与"

闻"

的通感手法,构建起地质时间与文化记忆的双重叙事。

韶石作为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载体(《史记》载"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之时,乐正夔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在此成为文化记忆的固态化石。

"

沐千万年嘅风霜"

的拟人化修辞,赋予韶石以生命体征。

这种将无机物生命化的手法,与艾略特《荒原》中"

岩石是一群没有嘴唇的先知"

形成跨时空对话。

而"

韶音韶乐韶华天籁"

的三重递进,则构成精妙的听觉蒙太奇:韶音是具象的乐器声响(《尚书》载"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韶乐是系统的礼乐制度(《吕氏春秋》详载韶乐编制),韶华天籁则是越时空的永恒之音。

在粤语诗学语境中,"

韶"

字具有特殊的音韵价值。

粤语保留了古汉语"

宵部"

的音特征,"

韶"

(siu4)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