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方言诗学的时空交响(2 / 2)

加入书签

韵律呼应,深层则与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精神同构。

这种"

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语)实践,使文本成为文化dna的当代转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翩跹"

一词的选择——在《广韵》中记为"

旋行貌"

,正与粤语形容孩童学步的"

趔趄"

(1it6eoi1)形成古今语义场共振。

诗中"

诗国天地"

的宏大叙事,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

……"

实现解构与重构。

这种标点策略,既保留黄节《粤讴》的民间叙事传统,又吸收现代主义的碎片化表达。

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

中世纪"

的终结》中指出:"

真正的传统继承者往往是表面上的叛逆者。

"

诗人用方言的"

音腔"

(voet)重写古典意象,恰似用南音琵琶弹奏布鲁斯,在音色的混融中诞生新的美学可能。

四、余论:方言诗学的现代转型

该作品印证了吕进先生"

新诗二次革命"

理论中"

方言入诗"

的合法性问题。

粤语作为汉语"

最古老的方言"

(赵元任语),其诗性价值在"

纵横经纬"

的时空坐标中得到充分彰显。

诗中"

共此时"

的当下性与"

几万年"

的永恒性,通过方言的音韵肌理达成和解,这或许就是顾随所言"

一切新都是旧的延续"

的真谛。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粤语诗作犹如文化地理学上的"

褶皱"

(德勒兹概念),将岭南的地域性经验折叠进人类普遍情感。

当"

诗歌步道"

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甬道,我们终于理解诗人为何选择在张九龄故乡完成这次语言飞行——正如程抱一所言:"

真正的诗人,是那些在母语中听见所有语言回响的人。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