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方言的翅膀(2 / 3)

加入书签

>,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诗歌王国的边界。

这种时空意识在"

望江亭阅风流往"

中得到具体化。

望江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常见意象,承载着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历史记忆。

诗人"

阅风流往"

的姿态,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暗含审视的距离感。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笔下的"

历史天使"

正是面向过去倒退着飞向未来,树科的诗句同样体现了这种辩证的历史意识:只有充分理解"

风流往"

,才能在当下的"

诗歌步道"

上找到"

翩跹"

的舞姿。

诗歌步道作为一个现代公共空间的意象,与传统亭台形成时空对话,而"

翩跹"

这一形容飞舞的古典词汇被粤语语气词"

嚟"

修饰后,获得了当下的鲜活感。

三、声音考古:粤语的诗性潜能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喺诗歌步道起飞》体现了粤语作为一种古老汉语方言的诗性潜能。

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系统和较多古汉语词汇,堪称"

语言的活化石"

语言学家赵元任曾指出:"

粤语是理解唐诗音韵的钥匙。

"

当诗人用粤语写作时,实际上在进行一种"

声音考古"

——通过方言的语音地层,挖掘被现代汉语普通话掩埋的声韵之美。

诗中"

此时"

的"

时"

(粤语音为si4)与"

翩跹"

的"

跹"

(粤语音为s1)形成的押韵关系,在普通话中已不明显,但在粤语中仍保持着清脆的韵脚呼应。

这种声韵的延续性,使得粤语诗歌天然具有接通古典与现代的优势。

然而,粤语诗歌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在全球化和标准化的双重压力下,方言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香港诗人也斯曾感叹:"

粤语诗歌就像濒危物种,需要特别的保护。

"

树科这诗的价值,正在于它展示了粤语不仅是一种日常交际工具,更是能够承载"

纵横经纬几万年"

的宏大诗性思维的高级表达形式。

美国诗人庞德倡导的"

语言能量"

说在此得到印证:方言因其未被完全规训的特质,往往保存着语言最原初的爆力与创造力。

四、起飞姿态:当代诗人的文化定位

诗的标题"

喺诗歌步道起飞"

中的"

起飞"

一词,值得深入解析。

这个航空术语用于诗歌语境,构成了一种有趣的隐喻混合。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认为:"

诗人的角色就是在文化的地心引力中寻找逃逸度。

"

树科描述的"

起飞"

不是逃离,而是在充分意识到诗歌传统重量("

阅风流往"

)的前提下,寻找新的可能。

这种起飞需要两条跑道:一条是纵向的历史传承(从张九龄到当代),一条是横向的地域认同(粤语表达)。

诗人只有在纵横坐标的交点上才能获得足够的升力。

这种文化定位反映了当代汉语诗人的普遍困境与突破。

在标准汉语(普通话)已成为文学通用语的今天,方言写作既是一种自我限制(读者群的缩小),又是一种自我解放(表达的直接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