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康熙的决断(1 / 2)
乾清宫内,落针可闻。
韦小葆那番力排众议的慷慨陈词,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每一位朝臣心中荡漾,却无人再轻易出声。
所有的目光,或期待,或忧虑,或忌惮,或审视,都牢牢锁定在御座之上那位年轻帝王的身上。
空气仿佛凝固,沉重的压力弥漫在殿宇的每一个角落。
康熙端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玉扳指,深邃的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臣工,最终停留在挺身而立、面色平静却目光坚定的韦小葆身上。
朝堂上的激烈争论,他听得分明。
主战派的刚猛,主抚派的迂阔,清流们的守旧,以及韦小葆那套看似离经叛道、却又直指问题核心的“融合方略”
……种种声音在他脑海中交织、碰撞。
他需要权衡的太多。
大清的颜面,战争的代价,国库的虚实,东南海疆的长久安宁,乃至……朝局的平衡与皇权的稳固。
主战派所求的雷霆一击,固然痛快,可渡海远征,风险莫测,施琅虽是将才,但台湾海峡风浪莫测,郑氏水师亦非弱者,一旦受挫,损兵折将不说,更将助长郑氏气焰,动摇国本。
即便惨胜,如何治理一个被打烂且人心离散的台湾?所需的驻军、安抚、重建,将是又一个吞噬国库的无底洞。
主抚派所倡的诚信招抚,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在郑氏内部主战派仍掌握权柄、且自持海峡天险的情况下,无异于与虎谋皮。
即便暂时归顺,也难保不是养虎为患,日后稍有机会,必再生变乱。
且空谈仁义,无法解决岛上军民的实际生计和认同问题。
而韦小葆的方略……康熙微微眯起眼睛。
这套“三管齐下”
之策,初听确实匪夷所思,甚至有些“不够光明正大”
。
但其内在的逻辑,却透出一种可怕的冷静与精准。
它看到了beyond单纯的军事征服或政治招安,直指人心与利益的根本。
经济纽带,文化认同,辅以军事威慑……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旨在从根本上瓦解抵抗根基的“攻心”
之战。
它或许耗时,但若成功,成本无疑是最低的,成果也将是最稳固的。
更重要的是,康熙从这套方略中,看到了韦小葆那越常人的眼界与魄力。
此人不仅能弄出奇巧火器,能治理地方,更能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提炼出如此系统而长远的战略构想。
这份才能,已远一般的能臣干吏。
“此子……确非常人。”
康熙在心中默念。
他用韦小葆,是用其才,亦是制衡朝堂旧势力的一步棋。
如今,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正需要这样一把不循常理的利剑去破局。
若此策成功,不仅东南可定,韦小葆的声望和能力将更上一层楼,成为他手中更为得力的工具;即便失败,损失的也主要是韦小葆的声誉和部分资源,于朝廷根本动摇不大,他随时可以换将,改用战或抚之策。
风险与收益,在他心中飞快地盘算着。
终于,在令人窒息的寂静持续了仿佛一个世纪之后,康熙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遍大殿:
“台湾之事,关乎社稷,牵扯甚广。
诸卿所议,皆出自公心,朕已尽知。”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韦小葆身上:“韦小葆所陈‘三管齐下’之策,虽不同于常法,然其剖析局势,切中肯綮。
经济融合以收其利,文化浸润以收其心,军事威慑以慑其胆……此非怯战,亦非空谈,实为老成谋国、着眼长远之策!”
这话一出,满殿皆惊!
皇帝竟然明确肯定了韦小葆那备受争议的方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