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朝堂的争议(1 / 2)

加入书签

韦小葆那份万言奏折,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在朝堂之上炸开了锅。

原本因台湾警报而泾渭分明的“主战”

与“主抚”

两派,此刻竟罕见地同仇敌忾,将矛头一致对准了韦小葆这套“不伦不类”

的“经济文化融合方略”

大朝会上,火药味浓得几乎要点燃乾清宫的梁柱。

率先难的依旧是主战派的急先锋,一位与施琅关系密切的兵部侍郎。

他出列厉声道:“皇上!

韦小葆此议,实乃误国之言!

郑氏盘踞台湾,裂我疆土,乃朝廷心腹大患!

正该趁其内乱,天兵骤临,以雷霆万钧之势犁庭扫穴,方可彰显天朝威严,永绝后患!

岂能行此……此商贾媾和、迁延日久之策?开放通商?岂不是资敌以粮秣器械,助长其负隅顽抗之气焰?此策若行,徒耗国力,贻误战机,臣万万不敢苟同!”

他话音未落,主抚派的代表,一位素以老成持重着称的礼部老臣也颤巍巍地出列反驳,目标却同样是韦小葆:“皇上,老臣亦以为韦公此策,过于……过于想当然耳。

招抚之事,重在彰显皇上仁德,布信义于天下。

当遣能言善辩之使臣,赍捧诏书,明示朝廷宽大之意,许以高官厚禄,则郑氏内部心怀归顺者必众,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然韦公所言之‘经济开放’、‘文化渗透’,看似怀柔,实则机心过重,恐被郑氏识破,反觉朝廷无诚意,弄巧成拙!

且耗时日久,非朝廷体统!”

这两派虽然出点不同,但都认为韦小葆的策略要么是软弱,要么是诡诈,而且共同指责其“耗时日久”

,无法迅解决问题。

紧接着,清流言官们也加入了战团。

他们不关心具体的战术策略,而是从更高的“道义”

层面进行批判。

一位御史慷慨陈词:“皇上!

韦小葆此策,名为‘融合’,实为‘蛊惑’!

以商贾之利诱之,以俚俗文化浸之,此非圣王之道!

治国平天下,当以正合,以仁义化之。

如此权谋机变,与战国纵横家何异?岂不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此策对待台湾军民,即便成功,所得之地,民心亦是为利所驱,而非感念朝廷仁德,根基何存?臣恐此法一行,将开启以利相交之恶例,败坏天下风气,后患无穷啊!”

又有人揪住“文化渗透”

中的细节攻击:“奏折中竟言要输送‘戏曲唱本’、‘通俗读物’入台,此等市井俚俗之物,安能登大雅之堂?又如何能教化蛮夷?简直荒唐!

若行此策,岂非令天下士人耻笑?”

朝堂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唾沫横飞,几乎将韦小葆的方略批得体无完肤。

索额图、明珠等权臣虽未直接下场,但冷眼旁观的态度,也表明了他们对此策的保留意见。

一时间,韦小葆仿佛成了众矢之的,他那份耗费心血的奏折,在众人口中成了异想天开、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面对这汹涌的抨击,韦小葆站在队列中,面色平静,心中却波澜涌动。

他知道会有人反对,但没想到反对之声如此激烈且来自各个方向。

他深吸一口气,在又一位官员痛心疾地陈述完“此策必致养虎为患”

后,毅然出列。

“皇上,诸位大人!”

韦小葆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殿内的嘈杂,“方才诸位大人所言,或主张雷霆一击,或主张诚信招抚,皆是为国筹谋,其心可鉴。

然,诸位可曾细思,台湾问题之症结,究竟何在?”

他目光扫过众人,自问自答:“症结在于,郑氏凭借的,不仅仅是几条战船,一道海峡!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