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御前激辩(1 / 3)
朝堂之上,气氛肃杀。
关于技术总局“淆乱官制”
的舆论风暴,终于从士林清议、御史弹章,演变成了面对面的御前激辩。
这一日的大朝会,注定不会平静。
康熙高踞龙椅,面色沉静,目光扫过丹陛之下噤若寒蝉的百官,最终落在队列前列,神色如常的韦小葆身上,又掠过几位须皆白、面色凝重的老臣——他们是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等清流领袖,也是此次攻讦技术总局的主力。
果然,朝仪刚过,一位身着绯袍、绣有仙鹤补子的老臣便手持玉笏,颤巍巍地出列,正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海内文宗,李光地。
他年事已高,平日已较少参与具体政务,但此次事关“道统”
根本,他不得不亲自出马。
“老臣李光地,有本启奏!”
声音苍老,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爱卿请讲。”
康熙微微颔。
李光地深吸一口气,仿佛凝聚了身后无数士人的期望与愤懑,朗声道:“臣弹劾一等鹿鼎公、技术总局总管大臣韦小葆,其人行‘以术乱道’之举,坏我祖宗成法,动摇国本,其罪有三!”
朝堂之上,落针可闻。
“其一,淆乱官制,败坏士风!”
李光地声音提高,带着痛心疾,“国家设科取士,乃为抡才大典,旨在选拔通晓经义、明体达用之才,辅佐圣主治国平天下。
然韦小葆于技术总局内,擅设品阶,滥授官职于工匠胥吏之流,使操持贱业者竟与十年寒窗之进士同列朝班!
此例一开,天下读书人寒心,士林风气败坏,谁还肯皓穷经,钻研圣贤之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舍本逐末,误导学子!
韦小葆鼓吹所谓‘格物致知’,实则诱导年轻士子摒弃经史子集,沉溺于奇技淫巧,锱铢于尺寸之间,计较于毫厘之利。
此乃‘君子不器’之反义!
若天下英才皆效仿此途,不再关心仁义道德、治国安邦之术,我大清江山,赖以维系之精神根基何在?”
“其三,”
李光地目光如炬,直指韦小葆,“其人心术不正,挟技自重!
以些许鬼蜮伎俩蛊惑圣听,收揽民心,更欲以此另立体系,架空六部,其心叵测!
皇上,此风断不可长!
请陛下明察,即刻废止技术总局内部滥授品阶之举,严惩韦小葆,以正视听,以安天下士子之心!”
这番指控,言辞激烈,条条扣在“道统”
、“国本”
的大义之上,分量极重。
许多官员虽未必完全认同李光地的激烈态度,但对其维护科举正途、士人尊严的立场,内心是支持的。
一道道目光或明或暗地投向韦小葆,看他如何应对。
韦小葆面色平静,缓步出列,向康熙躬身一礼,然后转向李光地,语气不卑不亢:“李中堂乃海内文宗,晚辈素来敬仰。
然中堂所言,请恕晚辈不敢苟同。”
他环视一周,声音清晰而沉稳,传入每个官员耳中:“李中堂言技术总局‘以术乱道’。
晚辈敢问,何谓‘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道’,乃天地运行之规律,万物存在之真理!
晚辈所为‘格物致知’,正是要探究这天地万物之‘道’!
研究稼穑生长之规律,可使粮食增产,百姓免于饥馑,此非‘道’乎?探究江河奔流之习性,可兴水利、除水患,保百万生灵安宁,此非‘道’乎?改进工巧,提升织造冶炼之效,可富国强兵,此非‘道’乎?”
他巧妙地将“技术”
提升到了“求道”
的层面,与空泛的“道统”
区别开来。
“至于所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