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科举之外的仕途(1 / 2)

加入书签

技术总局内部那套基于实践能力和项目成果的晋升与奖励机制,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帝国根深蒂固的选官制度中,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汹涌波涛。

当第一批因改进织机效率卓着而被破格授予“匠师”

头衔、享受从八品俸禄的工匠名单,以及几位因在黄河模型项目中贡献突出、由普通书办擢升为“技正”

(正七品)的算学生员名录,经由吏部例行备案而流传出去后,整个士林为之哗然。

这在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学而优则仕”

的固有认知中,不啻于一记惊雷。

科举,这条被视为唯一正途的“天子门生”

之路,这条凝聚了无数寒窗苦读、皓穷经之士毕生心血与梦想的独木桥,似乎正在被一股来自侧面的力量,硬生生凿开了一道缺口。

最初的惊愕过后,是铺天盖地的质疑、抨击与愤怒。

在京师的各大茶馆酒楼、文人雅集的场合,抨击技术总局和韦小葆成了最新的风尚。

“荒谬!

简直荒谬透顶!”

一位国子监的监生愤然将酒杯顿在桌上,脸色涨红,“工匠胥吏,操持贱业,安能与吾辈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进士相公相提并论?甚至授予品阶俸禄?这……这简直是斯文扫地,礼崩乐坏!”

“不错!”

旁边一人接口道,语气中充满了优越感受到挑战的焦虑,“若有一技之长便可为官,那屠狗贩缯者流,是否也可登堂入室?长此以往,朝廷威仪何在?士人颜面何存?”

“那韦小葆,本就是幸进之徒,靠着谄媚君上、弄些奇技淫巧上位。

如今更是变本加厉,欲坏我祖宗成法,断天下读书人的晋身之阶!

其心可诛!”

更有人从理论高度进行批判:“圣人云:‘君子不器’。

为官者,当通晓经义,明辨是非,辅佐天子,教化万民。

岂能如工匠般锱铢于尺寸之间,计较于毫厘之利?此乃舍本逐末,以术乱道!

若天下英才皆效仿此途,谁还去读圣贤书?孔孟之道,将置于何地?”

这些议论迅从私下的牢骚,变成了公开的奏章。

都察院的御史们仿佛找到了新的靶子,弹劾韦小葆和技术总局的奏疏雪片般飞向康熙的御案。

罪名五花八门,从“淆乱官制”

、“败坏士风”

,到“引诱学子不务正业”

、“动摇国本”

,一顶顶大帽子扣下来,仿佛技术总局已然成了祸国殃民的根源。

甚至连一些原本对技术总局持观望甚至些许好感的中下层官员,在此事上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科举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区别于寻常百姓、享有特权的象征。

如今,一群他们平日瞧不起的“匠户”

、“胥吏”

竟然也能通过“奇技淫巧”

获得品阶,这严重冲击了他们的心理优越感和既得利益。

这股强大的舆论压力,自然也传导到了技术总局内部。

一些刚刚获得晋升的工匠和技正,在外出公干或休沐归家时,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周遭士人乃至部分官吏的异样目光和冷言冷语。

兴奋与成就感之余,也不免生出几分忐忑与压力。

曾柔在一次从王屋派师门返回京城的路上,甚至亲眼见到几名秀才模样的青年,对着一位穿着技术总局蓝色制服、佩戴着“技正”

徽章的中年吏员指指点点,语带讥讽:“瞧见没?那就是技术总局的‘官儿’,听说以前是工部的算手,如今也人模狗样了。”

那吏员面色窘迫,加快脚步低头走开了。

曾柔心中愤懑,却也无法上前理论。

她回到总局,将此事禀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