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康熙的平衡术(1 / 2)

加入书签

御前激辩的尘埃暂时落定,康熙那番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蕴含深意的裁决,如同一道无形的旨意,迅在朝堂内外产生了效应。

皇帝需要技术带来的红利,但也绝不容许它脱离掌控,威胁到旧有制度的稳定。

平衡的砝码,开始被康熙以精妙而坚定的手腕,逐一加上。

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技术总局本身。

虽然内部品阶激励制度得以保留,但来自皇帝的直接支持和资源倾斜,明显变得更为审慎。

韦小葆随后提交的几份关于扩大农学署试验田范围、在黄河沿岸择地修建小型减水坝进行实地验证、以及增设“矿业勘探”

分署的提案,都被康熙以“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

或“当下应以巩固已有成果为主”

为由,暂时留中不,或是批复“所需钱粮甚巨,着户部议处”

,而户部的“议处”

往往意味着漫长的公文往来和大幅削减的预算。

同时,康熙开始有意识地将技术总局的成果与韦小葆个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剥离。

在一次听取工部关于河工事宜的汇报时,他特意强调:“治理黄河,乃朝廷要之务,工部、地方河督衙门,亦当用心。

技术总局之模型沙盘,可供参详,然具体方略施行,仍需尔等秉持成法,谨慎为之。”

这话看似肯定技术总局的作用,实则是在提醒各方,治河的主导权仍在传统衙门手中,技术总局只是“参谋”

角色。

更微妙的是人事安排。

康熙以“技术总局事务日繁,需老成持重之臣协理”

为名,将一位素以谨慎、恪守礼法着称的礼部右侍郎,调任技术总局,担任“协理大臣”

这位侍郎到任后,虽不直接干涉具体技术研,却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合规性”

、与各部往来公文的“体例”

、以及人员招募的“出身背景”

审核上,极为较真,无形中拖慢了许多事情的进度,也让总局内部那种自由奔放的氛围,多少受到了一些约束。

朝堂之上,针对技术总局和韦小葆的明枪暗箭并未停歇,但康熙的处理方式也生了变化。

对于过于激烈的弹劾,他会予以申饬,维护韦小葆和技术总局的“体面”

;但对于那些指出技术总局“扩张过”

、“与民争利”

(指某些改进技术触动了原有行会利益)等具体问题的奏章,他则会批示“着该员明白回奏”

,或交由相关部院“查核”

这既是对韦小葆的一种敲打,也是向传统势力表明,他并非一味偏袒。

这一日,韦小葆奉召入宫,在南书房觐见。

康熙没有像往常一样询问具体技术进展,而是聊起了经史。

“小葆啊,”

康熙放下手中的《资治通鉴》,语气平和,“可知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韦小葆心中一动,知道这才是今日召见的主题。

他躬身答道:“回皇上,臣浅见,或因其求治太急,更张无渐,且所用非人,未能因势利导,故阻力重重,终至夭折。”

“嗯,”

康熙点了点头,目光深邃地看着他,“‘求治太急,更张无渐’,此言切中要害。

治国如同烹小鲜,火候不到,翻动过频,则鱼碎矣。

旧制沿袭千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维系着天下亿兆生灵的安稳。

骤然大变,非但无功,反易生祸乱。

即便是有利国利民的新法,也需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方是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意有所指地继续说道:“技术总局如今颇有些树大招风。

朕知你一心为公,锐意进取。

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