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韦氏新政的雏形(1 / 2)
技术总局的成果,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最终在帝国的权力中心——紫禁城内外,形成了清晰可辨的波纹。
朝野上下,无论是赞赏者、忌惮者,还是纯粹的旁观者,都无法再忽视这股由韦小葆一手催生出的新生力量。
不知从何时起,“韦氏新政”
这个带着鲜明个人印记的称呼,开始在官员们的私语、士林的清议乃至市井的闲谈中悄然流传。
这个称呼的诞生,本身就蕴含着复杂的意味。
它既是对技术总局一系列举措的概括,也隐隐将其与传统的、由朝廷集体推动的“政令”
区分开来,打上了韦小葆个人的烙印。
在都察院某些清流御史的奏章私议中,“韦氏新政”
带着明显的贬义。
他们忧心忡忡地指出,技术总局“重利轻义”
,“以器乱道”
,其行事风格“不循旧制,不守祖宗成法”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士风日下,人心不古”
。
更有人尖锐地批评,韦小葆这是在“挟技自重”
,用一些奇巧之物收买民心,架空六部,其心可诛。
他们将技术总局内部那套独立的薪酬、晋升体系视为对朝廷官制的破坏,将工匠、算学生员地位的提升看作是对士大夫阶层的挑战。
然而,在户部、工部一些较为务实的官员,以及部分地方督抚眼中,“韦氏新政”
却代表着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效与务实。
他们看到了新式堆肥法带来的增产希望,看到了黄河模型在治河方略上提供的全新视角,看到了改进织机、水车可能带来的实际效益。
这些人或许对韦小葆本人观感复杂,但对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他们抱持着欢迎的态度。
私下里,已开始有地方官员通过各种渠道,向技术总局咨询农具、水利方面的事宜,甚至试探能否派人前来“观摩学习”
。
而在技术总局内部,“韦氏新政”
则是一种骄傲的自称,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
在这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他的专业能力和实际贡献,而非出身或八股文水平。
项目成功的奖金、公开的表彰、破格提拔的机会,都极大地激了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他们尊称韦小葆为“总办”
或“韦公”
,视其为这方新天地的开辟者和领路人。
一种基于共同事业和专业认同的、越传统君臣或上下级关系的凝聚力,正在这里悄然形成。
曾柔在给王屋派师门的信中,便兴奋地写道:“……此地不同江湖,亦异官场,但以实学论高低,以成效定奖惩。
女儿每日所学所用,皆觉有益于民,方知世间另有报国之路……”
这股风潮也吹进了韦小葆的国公府。
苏荃作为内宅总管,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外界对韦小葆态度的微妙变化,前来拜访、请托的官员家眷明显增多,言辞间更多了几分敬畏与打探。
双儿则从市井采购的下人口中,听到了更多关于“韦公爷”
神通广大的传奇故事。
连建宁公主在宫中,也偶尔会听到太监宫女私下议论她那“能耐通天”
的额驸,这让她在好奇之余,也隐隐有几分与有荣焉。
这一日晚膳后,韦小葆在书房翻阅各地情报汇总,苏荃端着一盏参茶走了进来,轻轻放在案头。
“相公,”
她语气温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近日外间对你和那技术总局,议论颇多。
‘韦氏新政’之说,沸沸扬扬,恐非全然是福。”
韦小葆从文卷中抬起头,揉了揉眉心,笑了笑:“树欲静而风不止。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