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曾柔来投(1 / 2)
朝堂上的攻讦与质疑,并未能阻挡技术总局前进的步伐。
韦小葆深知,在绝对的实力和切实的成果面前,一切空泛的道德指责与制度刁难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他更加快了各项目的推进度,尤其是那些周期短、见效快、能直接惠及普通百姓的“小成果”
的推广。
农学署率先拿出了成绩。
在韦小葆的指导下,几位老农和工匠结合现有犁具的优点,去除了不必要的装饰和冗余结构,采用更合理的受力设计,打造出一种轻便、坚固且犁头角度更易入土深耕的“新式步犁”
。
此犁造价并未增加多少,但效率却提升了近两成。
同时,农学署综合各地堆肥经验,结合简单的微生物酵原理(韦小葆用“腐熟生热,化浊为清”
来解释),总结出一套包括原料配比、翻堆时机、湿度控制的“高效堆肥法”
,能显着缩短堆肥时间,提升肥效。
韦小葆没有将这些东西束之高阁,而是通过成果转化处,迅印制了数千份图文并茂的《新式步犁图说》与《高效堆肥简法》,由总局派出第一批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技推广员”
,带着实物和册子,分赴直隶各地的皇庄、官田乃至一些与官府合作的多绅田庄,进行示范推广。
起初,习惯了世代相传经验的农民们对此将信将疑。
但当他们亲眼看到那新式犁翻土更深、更省力,试用那新堆肥法沤出的粪肥黑润亮、效力十足后,疑虑迅转变为信服和欣喜。
一传十,十传百,“韦公爷弄出的新农具、新肥法”
的消息在直隶乡下迅流传开来。
虽然暂时还无法大规模更换农具,但那高效堆肥法几乎无需额外成本,立刻被许多农户采纳。
是年秋收,凡采用了新法肥田的田地,庄稼长势明显优于往年,虽还未到收获时节,但那沉甸甸的穗头已让老农们笑逐颜开。
“技术总局”
、“韦公爷”
的名声,第一次不再局限于朝堂和京城,而是伴随着实实在在的增产希望,深入到了田间地头。
民间开始流传“韦公爷是神农星下凡,专来救苦救难”
的说法,虽然荒诞,却真切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朴素情感。
这一日,韦小葆正在京郊试验田查看杂交稻的长势,一名属吏前来禀报,说有一女子在总局衙署外求见,自称来自王屋山,姓曾。
韦小葆心中一动,王屋派?他依稀记得这是江湖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门派,以剑法轻灵着称,似乎与沐王府有些渊源。
他回到衙署,在简陋的会客堂中,见到了一位身着青布劲装、背负长剑的年轻女子。
她约莫十八九岁年纪,眉目清秀,眼神清澈中带着一丝江湖儿女的英气,但肤色却不似常年行走江湖之人那般粗糙,反而显得有些文静。
“民女王屋派曾柔,参见韦大人。”
女子抱拳行礼,姿态不卑不亢。
“曾姑娘不必多礼。”
韦小葆虚扶一下,打量着对方,“不知姑娘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曾柔抬起眼,目光坦诚地看着韦小葆:“民女久闻韦大人之名。
近日在京畿行走,更听闻大人设立技术总局,专研利民实学,所出新式农具、肥法,百姓交口称赞。
民女……民女虽出身江湖,但自幼亦读诗书,常思百姓疾苦,空有报国之心,却无门路。
闻大人处不同出身,唯才是举,故冒昧前来,愿投效大人麾下,效犬马之劳,为这利国利民之事,尽一份心力!”
她的话语清晰有力,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忱与理想。
韦小葆能感觉到,她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真正被技术总局所做的事情吸引。
“哦?”
韦小葆饶有兴趣地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