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朝堂的震动(2 / 3)
察和逻辑推理的“可能性”
方向。
但即便如此,也已让满朝文武听得神色各异。
工部的几位官员面面相觑,有的露出思索之色,有的则是不以为然。
改良船型?谈何容易!
历代工匠都没能大变,你一个少年懂得什么?防潮材料?更是异想天开!
那位户部李老臣更是脸色不豫,觉得韦小葆是在质疑他的方案,拂袖低声道:“黄口小儿,信口雌黄!
漕运国之大事,岂是玩弄奇巧之物所能轻改?”
声音虽低,但在寂静的大殿中,却清晰地传入了不少人的耳中,也自然落入了韦小葆和康熙的耳中。
韦小葆面色不变,心中毫无波澜。
他早已预料到这种反应。
认知冲突模型启动:传统经验主义与初步系统化科学思维的次公开碰撞。
阻力来源:既得利益(话语权、管理权)、路径依赖、对未知变革的天然排斥。
他没有与李老臣争辩,而是转向康熙,躬身道:“臣年轻识浅,所言仅是臆测,或许不堪大用。
然臣以为,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
前人之法固然有效,后人亦当有精益求精之心。
若能以些许‘奇巧’之术,省却民力辛劳,增益国库收入,未尝不可一试。
即便不成,亦无大损。”
他这番话,说得极其巧妙。
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科学改良),又姿态放得极低(年轻识浅、臆测),将提议定义为“尝试”
(不成无大损),并把最终好处归结于“省民力、增国库”
这个大义之上,让人难以从道德层面直接驳斥。
康熙端坐其上,将殿下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心中明镜似的,知道韦小葆所言,正是其“科学”
思路的延伸。
他欣赏这种不拘一格的思维,但也深知变革之难。
他沉吟片刻,并未立刻表态支持韦小葆,而是对工部尚书道:“韦爱卿所言,不无道理。
工部可酌情考量,于不妨碍常规事务之下,着人对漕船、仓储之事留心查勘,若有可行之策,再行呈报。”
这是一种谨慎的支持,既没有否定传统,又给韦小葆代表的“新思路”
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
“臣,遵旨。”
工部尚书连忙出列应下,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朝会继续,但氛围已然不同。
许多官员再看向韦小葆时,眼神中的轻视减少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复杂的情绪。
他们意识到,这位韦爵爷并非仅仅是个靠着“隐密大功”
幸进的弄臣,他似乎真的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想法,而且敢于在朝堂之上说出来。
尽管这些想法被他们私下归类为“奇巧淫技”
、“不登大雅之堂”
,但皇帝那模棱两可却留有余地的态度,让他们不得不重新掂量。
散朝后,韦小葆随着人流走出大殿。
他能感觉到身后指指点点的目光和低语。
“看到了吗?那就是韦爵爷……”
“啧,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竟敢在漕运之事上指手画脚。”
“哼,奇技淫巧,终非正道!
治国平天下,还是要靠圣人之学!”
“嘘……慎言!
没见皇上并未斥责吗?此子圣眷正隆,不可轻易得罪。”
有官员试图凑上来与他搭话,语气客气中带着试探:“韦爵爷方才所言,令人耳目一新啊……”
韦小葆只是微笑着拱手还礼,言辞谦逊却滴水不漏:“大人过奖,下官信口胡言,贻笑大方了。”
他深知言多必失,在自身实力和班底尚未稳固前,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是必要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