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岁考(3 / 4)

加入书签

p>

第二场考的是五经。

题目是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中,各出一段文字,并解读分析。

另外,还会有诏、判、表、诰相关题目。

‘诏’是指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并以诏书的格式和语气来撰写一篇议论文,整体要体现出诏书的威严和庄重。

这里,不能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出,针对当下问题进行说明和指示。

‘判’是判词,是官员根据案件和律法规定做出的裁决文书。

题目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以判官的身份,对案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里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还要符合道德准则。

这里不仅考验逻辑思维,还有考生对律法的熟悉程度。

沈淮进县学时间不长,对律典只有三分熟,好在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他之前看过,有印象。

‘表’是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书。

出题方式依旧是提供情景案例,让考生以臣子的身份,向皇帝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作为臣子,先得表忠心,其次让皇帝看到你的才华和政治见解。

所以条理要清晰,言语要文雅。

‘诰’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训诫和命令,后来演变成帝王任命或者封赠的文书。

题目要求,考生以帝王的口吻,对某个官员的妻子进行封诰。

这种封诰,跟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差不多,但格式和形式上更为严格和规范。

题目不算难,但想要脱颖而出,不容易。

所以,沈淮要花更多的心思。

第二场考试,难度不大。

恰恰因为难度不大,所以更不好出头。

淘汰人数也比第一场多。

第三场考五道时务策。

难度直线上升,也是最能看出考生水平的。

涉及到时政。

若是考生不关注这方面或者是没门路收集信息的,连审题都审不明白,更别说下笔了,直接淘汰。

知道题目的,需要对事件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案。

方法大家都知道,但要怎么破题,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因为大家都是读书郎,接触的人、事、物不多,对待事情的看法不是流于表面就是没有看法。

光是分析,就分析不准,更别提给出解决方案了。

所以这一场,能答出的来屈指可数。

可以说,大家的短板,在第三场策论中,一目了然。

沈淮能答出来,主要是占了前世的便宜。

他学过历史政治,对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展、文化变迁有一定的了解,而策论题主要也是针对这些方面来考的。

所以更能客观的审视题目,清晰的阐述观点,也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思维。

大方向有了,再结合实际,多少能给出一些相应的方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词造句需要准确表达,给出的细节也要符合当下背景,若是脱离实际,很容易给人一种‘你吹牛’的印象。

不过,这也考验阅卷人的水平。

三场考完,大家的精气神好像被抽干了一般。

“我终于明白,为何许仪章和方启贤为何没考中了。”

回到宿舍,陶行简有气无力的倒在床榻上,“月考和岁末考的难度,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沈淮喝了口水,“乡试更难。”

陶行简听言,立马坐直了身子,“师弟,你看过乡试的真题了吗?”

沈淮点点头。

方启贤回来没多久,便默写题目给林致远,林致远看完传给他的。

“我没看。”

陶行简哀嚎,“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听许仪章的。”

沈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