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二把火:税制整顿(1 / 2)

加入书签

军制改革的浪潮尚未完全平息,节度使府内又燃起了第二把更为炽热、触及利益根基的火焰——税制整顿。王审知深知,强军需厚饷,兴邦需富民,而一个公平、高效、充盈的财政体系,是一切抱负的基石。

福建旧有税制,承袭唐末积弊,积重难返:豪强隐瞒田产,偷漏税赋;小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官府征收效率低下,中间盘剥严重。此等顽疾不除,纵有良法美政,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一日,书房内的气氛比商议军制时更为凝重。除了陈褚、李尤、张渠等核心班底,还多了几位掌管钱粮户籍的文职官员,个个面色紧张。案头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田亩册籍和税赋账目,其中混乱不清、矛盾重重之处比比皆是。

“诸位,”王审知开门见山,手指敲了敲那堆令人头疼的册籍,“军制改革是为强兵,税制整顿则是为固本。钱粮乃军政之命脉,命脉不通,万事皆空。观我福建税赋,漏洞百出,奸猾者富可敌国却一毛不拔,忠厚者家徒四壁却负担沉重,此等不公,岂能长久?”

他目光扫过那几位钱粮官,语气平静却带着压力:“隐田之多,逃税之众,尔等心中应有数。以往或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未能深究。今日,我要的是一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账!”

一位姓孙的户曹参军擦着额头的冷汗,颤声道:“司马明鉴……非是下官等不尽心,实是……实是积弊已久,牵涉太广。各地豪强,多有背景,田亩册籍混乱缺失,清查起来,阻力重重啊……”

“阻力?”王审知冷笑一声,“林家倒台之时,可曾见阻力?如今正需借势而为!阻力越大,说明问题越大,越需根治!” 他提到林家,意在敲打,暗示连林家那样的庞然大物都倒了,其他豪强更不在话下。

陈褚适时接口,提出了具体方案:“大人,整顿税制,需双管齐下。其一,重新清丈田亩,推行‘方田均税法’。组织专人,分赴各州县,依据现有册籍,结合实地勘察,重新丈量所有田亩,按土质肥瘠、水源远近划定等级,确定应纳税额,编制新的‘鱼鳞图册’,做到田有主、主有册、册有税,一清二楚,从根子上杜绝隐田匿产。”

“其二,”陈褚继续道,“改革征收方式。取消诸多杂税,合并为‘夏税’、‘秋税’两次征收,以谷物、布帛或银钱折算,明码标价,张榜公布,让百姓心中有数。同时,严令禁止胥吏在正税之外加收任何‘火耗’、‘脚钱’等名目的盘剥,违者重处!设立‘税赋申诉箱’,允许百姓匿名举报贪腐胥吏。”

李尤听到此处,眉头一扬:“陈长史,这清丈田亩,可是个得罪人的苦差事,那些豪强地主岂会乖乖配合?少不了要动刀兵弹压!”

王审知看向李尤,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李将军所虑极是。非常之事,需用非常手段。清丈田亩,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一场斗争!我会从军中抽调一队精干士卒,配合文吏组成‘清丈使团’,每队配属少量雷火营兵士,既做护卫,亦为威慑!遇有顽固抵抗、暴力抗法者,可视同谋逆,就地擒拿,严惩不贷!”

他这是要将军事改革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内政整顿,以军队的威慑力为税制改革保驾护航。张渠负责的亲卫军也被赋予了一项新任务:成立“税纪纠察队”,专门负责监督征税过程,查处贪腐胥吏和暴力抗税行为。

政策虽好,推行却难。首先跳出来反对的,并非明面上的豪强,而是府内一些与地方势力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官小吏。

他们虽不敢直接反对王审知,却在执行过程中阳奉阴违,或消极怠工,或暗中给清丈使团设置障碍,甚至向豪强通风报信。

这一日,派往泉州附近永春县的第一支清丈使团便遇到了麻烦。带队的是个名叫赵诚的年轻文官,颇有干劲,随行有二十名军士。

他们刚到永春,准备依据旧册核查当地大户徐家的田产,便发现徐家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