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大论战(2 / 3)
于一个大势力,这是寻常民众最习惯的划分方式。
在民间不少人的想象中,整个琅琊王氏就是一个大势力,所有子弟都是为这个势力服务。
但现实的情况是,琅琊王氏支脉繁杂,分散各地,很多支系之间早就出五服之外了,别说关系远的不相通问,就是三族之内,也有不交一言的现象。
至于政治上的敌对,人情上的抵牾,那更是常见,所以别说王扬能做琅琊王氏的代言人,就是把各枝脉的族长都请到一起去,也很难为整个王氏代言。
故而这样的谣言也只是在民间流传,学子们是不会信的,学子中间流传的是另一则消息,说王扬做绸缎生意,是不惜污身贾道,以换取常平仓的顺利筹建。
质疑者听到这个说法每每要追问,做绸缎生意和建常平仓有什么关系?!
说者要么神秘一笑,要么不屑作答,反正罕有能真正说清缘由的,所以总在论战中处于劣势。
直到南平郡一个崇拜王扬的学子,写出了一篇奇文,题名《绸(筹)粮释论》,自述写此文之目的在“昭彰王君莫白之心志,见其中有以令人感泣而不能自已者。
不使无知之徒,虚妄揣测!
轻薄之人,深诋厚诬!”
文中考证钩沉,旁征博引,从绸缎与粮食的异同写起,一直写到荆州贸易局势与世家关系网络,又以王扬的交游言行为旁证,索隐推论,洋洋洒洒写了三万余言,可谓蔚为大观。
最后指出:
“王君之志,皆早寄于歌诗之中,而昧者不能察也。
‘彩袖殷勤捧玉钟’,即暗喻其以绸缎入局,筹粮建仓之志。
彩袖即锦缎也;殷勤者,勤恳不倦之意。
钟乃粮之代称,《史记·货殖列传》言:‘贩谷粜千钟’。
玉者,天下贵物,人皆重之。
言‘玉钟’者,乃取‘民以食为天’之意,以粮事为国家要务,故不可不重也。
王君不惜自劳于绸缎商贾之事,殷勤辛苦,以一身之污,而终捧出千家之粮!
其拳拳仁厚之意,尽于此句矣!
知其心者,无不为之感泣!
而迂冥者鸣鼓攻之,不知王君其意也深,其志也广,岂庸鄙之能望?《尚书》之冤,有王君为之洗。
而王君之冤孰拯?故撰此文,考王扬参建常平仓之本末,不恨来者之不闻也!”
本来这篇文章只是在小范围内传阅,但有《古文尚书》一派学者上告南平郡郡学祭酒,说此生做“妖文讹言以乱人心”
,要求革除学籍,以正试听,并引典学从事史(学政)、儒林参军(教育督导)给郡学祭酒施压。
不料此举引起今文一派强烈反弹,纷纷下场声援。
两派大显神通,各找人脉,连郡太守都被卷入其中,因其与该生系同族,又主张息事宁人,竟被告到部郡从事(代表州部对各郡进行监察,相当于驻郡监察官),劾太守枉法!
官司一直打到州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后该生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名声大噪,此文更是流布于荆州学子之间,大受追捧!
支持“王扬做绸缎生意是为了建仓”
这一说法的学子们得此“神文”
,更是士气大涨,再加上谢星涵在暗中推波助澜,论战逐渐升级,甚至展到来堵王扬求证的地步。
——————
注:电视剧里很喜欢把一个宗族算成一个势力,并且把明清时的宗制,当成古代所有时段的宗族情况。
经典桥段就是一个很牛的族长,在祠堂开会,讨论处置族人什么的。
但现实远不是这么简单。
我国自宋开始大倡宗法宗制,也就是所谓的“敬宗收族”
,自此以后逐渐加强,典型的就是族长权力越来越膨胀,到明清时,不仅可以插手立嗣分家,有些地方甚至还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