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铜扣响时菊正黄(1 / 2)
天刚蒙蒙亮,竹篮上的铜菊扣忽然“叮”地响了一声。
周丫正在灶房烧火,听见动静探出头,看见巧儿踮着脚够木钩上的竹篮,小手指勾着篮柄晃悠,铜扣撞在竹条上,响声脆得像碎冰。
“慢点,别摔了。”周丫擦了擦手上的灶灰走过去,帮她把篮子取下来。篮底的棉布沾着晨露,摸起来潮乎乎的,两双竹筷并排躺着,筷尖还沾着点昨夜的酒痕。
巧儿从篮里掏出那枚铜菊扣,举到眼前对着光看,阳光透过扣上的镂空花纹,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周姐,这花会发光呢。”
周丫笑了,接过铜扣摩挲着:“这是太奶奶的东西,有灵性着呢。”她忽然发现扣环处缠着根细红线,是昨夜张大爷系的,不知什么时候松了半截,在晨风里轻轻飘。
院门外传来轱辘声,是李木匠推着独轮车进来,车上堆着新劈的竹条。“早啊,”他擦了把汗,“昨儿说的竹筐,我带料来了。”
周丫刚应了声,就见巧儿举着铜扣跑过去,把扣子往竹条上比:“李叔,这花和你刻的一样!”
李木匠看了眼铜扣,又看了看车上的竹条——他果然在竹条上刻了缠枝菊的纹样。“巧儿眼尖,”他笑着说,“这就叫‘照着老样子来’。”
李木匠在院里支起木架,开始剖竹条。巧儿蹲在旁边看,手里还攥着铜扣,忽然指着一根竹条叫起来:“这里有字!”
周丫凑过去,见竹条内侧刻着个模糊的“安”字,刻痕很深,像用钝刀慢慢凿的。“这是……太爷爷刻的?”她回头问张大爷——老人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
张大爷磕了磕烟锅:“没错,当年你太爷爷守酒窖,总在竹器上刻这字,说是‘平安’的‘安’。”他望着竹条上的字,眼神悠远,“那时候他总说,竹器要刻字才不容易丢,就像人要记着根才不容易迷路。”
狗蛋背着书包跑进来,看见竹条眼睛一亮:“李叔,给我做个小竹哨呗?要刻菊花的!”
“等我做完筐子的。”李木匠笑着挥了挥手里的刀,“不过得先说好,刻坏了可别哭鼻子。”
巧儿把铜扣放在刻着“安”字的竹条上,正好盖住那个字。“这样就藏起来了。”她认真地说,像在完成什么仪式。
周丫忽然想起什么,回屋翻出个旧木盒,里面装着太奶奶的绣绷,绷子上还留着半朵没绣完的菊。她把绣绷往竹条旁一放,绣线的颜色竟和李木匠刚剖的竹青一个色。“你看,”她对巧儿说,“太奶奶绣的花,和太爷爷刻的花,是不是像一对?”
巧儿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举着铜扣往绣绷上按,扣上的菊花正好和绣绷上的半朵菊对上,像补全了缺角。
这时赵铁柱从酒坊出来,手里拿着个陶瓮:“新酿的‘菊香酒’成了,来尝尝?”他往碗里倒酒,酒香混着竹屑的清苦气漫开来。
李木匠放下竹条,接过碗喝了口:“够烈!有当年太爷爷酿的味儿。”他拿起刻着“安”字的竹条,“就用这根做筐底,承托力好。”
晌午的日头正烈,竹筐的框架已经搭好。李木匠在筐沿刻最后一朵菊,狗蛋在旁边催:“我的竹哨呢?”
“急什么,”李木匠刮了刮他的鼻子,“先帮我把红线拿来,给筐子收个边。”
狗蛋蹦着去拿线,回来时手里多了个东西——是周丫昨晚缝帕子用的红丝绒线轴。“用这个!周姐说这个亮!”
李木匠挑眉:“你倒会挑。”他接过线,刚要穿针,巧儿忽然举着铜扣跑过来:“用这个穿线!”
铜扣的镂空处正好能穿线,李木匠试着把红丝绒线穿过去,线在扣上绕了两圈,竟在菊纹里绕出个小小的“结”。“嘿,这倒好看。”他把穿了线的铜扣固定在筐柄上,“就当是巧儿的记号。”
巧儿高兴地拍手,忽然发现铜扣上的红线和周丫绣绷上的线是一个色,拉着周丫的手晃:“周姐,你的花也用这个线好不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