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晒场上的老招牌(2 / 2)

加入书签

,像给竹匾打了副绷带。“您看,”他往匾里倒了把豆子,“不漏了,还透着风,豆子晒得快。”

阿伟蹲在旁边看着,竹匾上的棉线泛着油光,裂缝被填得严严实实,像从没坏过一样。

最后是那口陶瓮。赵铁柱和了些黄泥,掺了些碎稻草,调成糊状抹在漏沙的地方,抹平后放在日头下晒。“黄泥能堵住细缝,稻草能抗裂,”他拍了拍瓮身,“干了比水泥还结实,装小米准保干净。”

李婶往修好的瓮里倒了些小米,果然没漏。她捧着瓮笑:“这瓮又能陪我晒三年秋,等装了新米,先给你蒸碗白米饭!”

下午,晒场上的老物件都支棱起来了。

王奶奶的竹席补得整整齐齐,谷子摊在上面,被风吹得轻轻晃,像片金色的海。她时不时用木耙翻两下,嘴里哼着年轻时的小调:“谷子黄,谷子香,铺在席上晒太阳……”

张大爷的木匾在风里轻轻摇,补好的“登”字在阳光下闪着光,路过的人都指着匾笑:“张大爷家的收成,看着就比别家旺!”

阿伟的竹匾装满了豆子,阳光透过竹篾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他时不时颠两下匾,豆子“哗啦”响,像在唱丰收的歌。

李婶的陶瓮摆在晒场边,装着雪白的小米,瓮口盖着块粗布,布角绣着半朵没完工的菊花。“这瓮晒透了,”她掀开布闻了闻,“小米香得能醉人。”

大家在晒场忙得团团转,老物件在手里用着格外顺手。竹席漏谷的“沙沙”声,木匾撞树的“咚咚”声,竹匾颠豆的“哗啦”声,混在一起像支丰收的曲,听得人心里沉甸甸的。

太阳偏西时,晒场上的粮食都晾得半干:玉米泛着油光,豆子鼓着圆肚,小米白得像雪。张大爷把木匾从树上卸下来,用布擦着上面的浮尘,“五谷丰登”四个字虽旧,却透着股精神气。“这些老伙计,”他看着物件们,“比人还懂时节,你对它真,它就给你结结实实的收成。”

往回走时,大家扛着农具,怀里抱着晒好的粮食。竹席卷在王奶奶臂弯里,新篾的绿混着旧篾的黄;张大爷的木匾被阿伟抱着,字上的木纹被夕阳描得更深;李婶的陶瓮放在赵铁柱推的车上,小米香顺着裂缝往外飘,甜丝丝的。

“今天晒的粮食,够吃一冬了,”李婶数着陶瓮里的小米,“到时候用这瓮装着,保管不生虫。”

张大爷哼了声:“就你精,先盼着别下雨把粮食淋湿再说。”嘴上这么说,眼里却笑出了褶子。

阿伟突然说:“其实新塑料布也挺好,就是……”他挠挠头,“没这些老东西有谷香味,像少了点啥。”

赵铁柱明白他的意思。这些老物件身上,藏着的不只是使用的习惯,还有收成的温度——王奶奶的竹席,铺过她摘的每一季谷;张大爷的木匾,看过他种的每一年麦;阿伟的竹匾,盛过他捡的每一粒豆。

回到改造角时,暮色已经漫了上来。大家把物件擦干净,小心地放回原处:竹席晾在绳上,木匾挂回屋檐下,竹匾倒扣着控水,陶瓮摆在窗台上。它们身上还带着谷香和阳光,像刚收完秋的老伙计,累了,歇着了。

王奶奶端来碗新煮的小米粥,递给张大爷:“明天还得用它们晒豆子呢。”

张大爷接过粥,看着屋檐下的木匾,心里暖融融的。他知道,这些旧物件不会说话,却把一年年的春种秋收都刻在身上,只要人还在,它们就会一直陪着,把日子晒得香喷喷、沉甸甸的。

暮色渐浓,物件们在院里静静待着,身上的谷香混着阳光的暖,在晚风里慢慢散开,像在孕育着下一个金黄的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