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晒场上的老物件(1 / 2)

加入书签

立秋这天,云淡风轻。改造角的晒场上铺满了新收的作物——玉米棒子金灿灿的,红豆绿豆红得发紫,还有串成串的干辣椒,像挂了满墙的小灯笼。

王奶奶踮着脚,把去年的旧竹匾搬到晒架上。竹匾边缘有些变形,她用麻绳捆了两道,说:“这匾晒豆子最得劲,竹缝透气,晒出来的豆子不返潮。”

张大爷扛来个旧木柜,柜门早没了,只剩个空架子。他把玉米棒子往柜格里塞,笑道:“这柜当年是陪嫁,现在装玉米,通风又防鼠,比麻袋强多了。”

阿伟蹲在地上,用旧报纸糊簸箕。报纸上的字迹都模糊了,糊在竹篾子上,晾干后硬挺挺的。“赵哥说这簸箕筛红豆正好,”他举着簸箕晃了晃,“竹篾子细,小石子都漏得出去。”

李婶挎着篮子来送新蒸的南瓜饼,见晒场上的老物件,笑着说:“这些家伙比人还勤快,春天育苗,秋天晒粮,一年忙到头。”

阳光透过竹匾的缝隙,在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子。风一吹,玉米叶“沙沙”响,混着豆子的清香,是秋天独有的味道。

晒了两天,麻烦事就来了。

王奶奶的旧竹匾晒红豆时,边缘捆的麻绳松了,竹条“啪”地弹开,红豆撒了一地,滚得四处都是。“这破匾!”她蹲在地上捡红豆,腰弯得像个虾米,“年轻时晒一担豆子都没事,现在连捆绳都拴不住了。”

阿伟赶紧帮忙捡,指尖被竹条的毛刺扎了下,渗出血珠。“要不换个新竹匾?”他看着变形的竹条,“镇上供销社有卖的,又平又结实。”

张大爷的木柜也出了问题。夜里下了场露水,柜格里的玉米棒子潮了,有些还发了霉。他气得用拐杖敲柜子:“当年装衣裳都不潮,现在装玉米就发霉,真是老糊涂了!”

更糟的是阿伟糊的簸箕。筛红豆时,报纸被豆子磨破了,红豆混着碎纸渣漏下来,筛出来的豆子里全是纸屑。有街坊来换豆子,看着带渣的红豆直皱眉:“这咋吃啊?还不如不筛!”

“赵哥,我把簸箕扔了吧,”阿伟红着脸,“用新塑料簸箕肯定没事。”

晒场上的气氛一下子沉了。王奶奶看着满地的红豆,张大爷瞅着发霉的玉米,谁都没心思说话。风刮过晒架,竹匾“哐当”响,像在叹气。

赵铁柱没让大家换家伙,搬了张板凳坐在晒场上,指着那些老物件说:“它们不是没用,是咱没摸透立秋的脾气。”

竹匾捆绳松了,他找了截旧布条,在竹条变形的地方缠了几圈,再用麻绳扎紧。“布条软,能跟着竹条的弯度走,”他边缠边说,“比麻绳贴得紧,再晒十担豆子也松不了。”

王奶奶试了试,竹匾果然稳当多了。她捡起地上的红豆,笑着说:“还是你眼尖,我咋没想到用布条呢?”

木柜防潮的事,赵铁柱让张大爷在柜格里铺层干稻草——是刚割的,带着阳光的味道。“稻草能吸潮气,”他把玉米棒子重新摆好,“再把柜子挪到晒得着太阳的地方,保准不发霉。”

张大爷半信半疑地照做,两天后打开柜门,玉米棒子干干爽爽的,还带着股稻草香。他摸着柜子说:“这老伙计,还是得用老法子伺候。”

阿伟的簸箕,赵铁柱教他在报纸上刷层桐油。“桐油能让报纸防水耐磨,”他刷着簸箕,“就像给簸箕穿了件雨衣,再筛豆子也磨不破。”

刷了桐油的簸箕晾干后,又硬又光滑,筛红豆时纸渣一点不漏。阿伟试着筛了筛,豆子干干净净的,他咧开嘴笑:“这比新塑料簸箕还好用!”

街坊们看着修好的老物件,又来换豆子了。有人说竹匾晒的红豆格外圆,有人夸木柜里的玉米特别香,阿伟的簸箕前更是排起了队。

秋分那天,晒场成了“金窝窝”。竹匾里的红豆红得发亮,木柜里的玉米黄得耀眼,簸箕筛出的绿豆绿得透心。

王奶奶用新晒的红豆煮了粥,盛在旧瓷碗里,端给大家尝。“这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