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林渊的规划推广土豆种植(1 / 3)

加入书签

第2o7章:林渊的规划,推广土豆种植

夜深了。

林府书房内的烛火,却比先前更亮了些。

林渊没有睡意。

他面前的桌案上,没有堆积如山的公文,只铺着一张大明疆域全图。

图上,山川、河流、城池、卫所,标注得清清楚楚。

而在地图的一角,静静地躺着三颗刚从泥土里刨出来、洗刷干净的土豆。

它们圆滚滚,貌不惊人,与这张关乎天下命运的舆图摆在一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小六子已经领命而去,京郊的“腾骧营”

正在暗中搭建雏形;钱彪也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犬,在东厂那潭浑水里,一边巧妙地周旋,一边抛出林渊精心准备的诱饵。

京城的危局,像一锅烧沸了的水,被林渊强行压住了锅盖,暂时没有了沸腾之虞。

可林渊知道,锅底的火,从未熄灭。

李自成只是暂时退却,他麾下那几十万饥兵,依旧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关外,满清的铁蹄正在舔舐伤口,等待着下一次南下的时机。

而朝堂之内,那些刚刚从亡国边缘被拉回来的衮衮诸公,惊魂稍定之后,新的党争与倾轧,又将如雨后春笋般冒头。

大明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需要的不是修补,而是重造龙骨。

而他眼前的这三颗土豆,就是他为这艘破船,准备的第一根龙骨。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

最终,他的指尖停在了两个地方。

一处,是北方的宣府、大同,乃至整个九边重镇。

那里土地贫瘠,常年遭受兵祸与天灾,是大明最脆弱的防线,也是流民和乱军最大的策源地。

另一处,是东南的江南,苏、松、杭、嘉、湖一带。

那里是帝国的钱袋子,鱼米之乡,富得流油,却也是士族门阀势力盘根错节之地。

天下的粮食,半数出于此地。

他们操控着粮价,便等于扼住了朝廷和天下百姓的咽喉。

一个“穷”

字,一个“富”

字,构成了大明末年最撕裂的图景。

而土豆,恰好是缝合这道裂痕的针线。

林渊拿起一支笔,在一张雪白的宣纸上,写下了三个词。

安民。

强兵。

破阀。

他先在“安民”

下面写道:土豆耐旱耐瘠,产量惊人。

在北方边镇推广,可令流民就地开垦,安居乐业。

民不饥,则不为盗。

边镇稳,则国门固。

又在“强兵”

下面写道:军屯,是历朝历代养兵之策。

然土地贫瘠,产出有限,军户往往苦不堪言。

若改种土豆,一亩之产,可养十兵。

届时,京营、边军,皆可自给自足,不再受制于朝廷那永远也拨不下来的粮饷,不再需要忍受文官与户部的层层盘剥。

一支能吃饱饭的军队,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最后,他的笔尖落在了“破阀”

二字上,力道微微加重。

江南士族,为何能与皇权分庭抗礼?为何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根基,便在于他们掌握了土地与粮食。

天下粮价一日一变,皆在他们股掌之间。

灾年,他们囤积居奇,饿殍遍地,他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丰年,他们压价收购,谷贱伤农,兼并土地。

他们就像附着在大明这棵大树上的藤蔓,吸食着最后的养分。

而土豆的出现,将是斩断这些藤蔓最锋利的刀。

当一种产量十倍于稻麦的作物出现,当天下百姓不再为一口饭而挣扎,粮食,便不再是稀缺之物。

他们手中那足以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