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崇祯的最后一搏勤王诏书的布(1 / 2)

加入书签

没有人出言反对,也没有人高呼万岁。

他们只是跪在那里,将头埋得更低。

一些心思活络的,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诏书下去,谁会来?谁不会来?山海关的吴三桂?湖广的左良玉?还是山东的刘泽清?他们来了,是福是祸?京城这块肥肉,怕是又要引来一群饿狼。

林渊仿佛能看到那些官员们藏在宽大朝服下,各自闪烁的眼神。

他甚至能想象出,当司礼监的太监将拟好的诏书呈上时,崇祯皇帝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重新燃起的那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

那是溺水者抓住的最后一根浮木。

果然,不到半个时辰,宫门大开。

一队锦衣卫簇拥着一名内官,手捧黄绫诏书,直奔京城九门。

林-渊牵着马,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来到了离他最近的正阳门。

城门之下,早已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和官兵围得水泄不通。

当那名内官展开诏书,用他那尖细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开始宣读时,人群中先是死寂,随即爆出了一阵压抑的议论。

“勤王……是要各地的兵马都来救咱们了吗?”

一个面带菜色的妇人,不确定地问着身边的丈夫。

“那敢情好!

大明的兵马千千万,还怕他一个李闯不成?”

“可……他们能来吗?来得及吗?”

一个读过几天书的老者,忧心忡忡地摇着头,“这都什么时候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议论声中,夹杂着希望、怀疑、恐惧和茫然。

但更多的人,只是沉默地看着,眼神空洞。

对于已经被饥饿和恐慌折磨得太久的他们来说,一份诏书,几句许诺,已经无法再在他们心中激起太大的波澜。

他们更关心的,是下一顿饭在哪里。

林渊看着这一切,心中没有丝毫怜悯,也没有丝毫嘲讽,只有一种冰冷的平静。

他知道结果。

这份凝聚着一个王朝最后希望的诏书,被快马送出京城,送往四面八方。

然后,石沉大海。

一天过去了。

京城内外,一片死寂。

除了李自成大军的探马在城外越来越猖獗,没有任何勤王兵马的影子。

两天过去了。

城内的粮价,又涨了一成。

权贵们南逃的马车,更加频繁了。

三天过去了。

崇祯皇帝每日登上城头,从日出站到日落。

他手中的千里镜,一遍又一遍地扫过通往京城的每一条官道。

官道上,空空如也。

只有被秋风卷起的黄土,迷蒙了他的双眼。

第四天,终于有消息传来。

不是捷报。

宣府总兵王承胤,接到诏书,非但没有出兵,反而派了密使,出城与李自成联络,商议投降事宜。

大同总兵姜镶,闭门不出,声称兵力不足,要“固守待援”

密云总兵唐通,象征性地派出了三百老弱病残,刚出密云地界,就遭遇了一小股流寇,一触即溃,逃了回去。

至于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藩王和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如左良玉、刘泽清之流,则干脆连个回音都没有。

他们的奏报,永远是“正在筹备粮草”

、“正在集结兵力”

,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十万火急的军情,而是一场不急不缓的春游。

唯一一个表现出“忠心”

的,是山海关的吴三桂。

他派人送来奏折,言辞恳切,声称自己接到伪造的“建州女真异动”

的军报,正在严防边境,待查明真相后,便会“即刻挥师,以报君恩”

这份奏折被送到崇祯面前时,这位天子只是惨然一笑,将奏折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