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虽未明言,其意昭然。(4 / 5)

加入书签

,必将为秦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犹记商鞅变法使秦国脱胎换骨,成为虎狼之师。

然此制适于战时会,却难承治世之需。

而科举之制,恰似为太平盛世量身打造。

文治之道,正在于此。

不过此制虽佳,却势必动摇世家根基。

那些盘踞朝堂多年的贵族,岂会坐视权柄旁落?想到此处,嬴政的眉宇间浮现出沉吟之色。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多擢拔\"三四七\"这类无背景的寒门子弟,对身为君王的自己实则有益。

毕竟这些平民毫无根基,纵然位居要职也难撼动王权,反倒更易于掌控。

经过深思熟虑,嬴政已决意推行科举,但尚需阐明关键。

\"科举确为良策,然其中风险不可不察!\"话音未落,嬴天衡便道出科举三大要义:\"其一广纳各阶层贤才效力大秦;其二凝聚天下民心。

千百年来官职皆为权贵垄断,寒门纵有真才实学亦难出头。

科举恰似为众生开启龙门,届时万民岂不皆感念君恩?\"

\"待百姓诚心拥戴父王,政令推行自然顺畅。

更可将新颁律法文字纳入科考,欲求功名者必先研习新政。

如此两难自解。

\"闻得此言,嬴政双目生辉,料想此举必能缓解灭六国后的动荡。

嬴天衡话锋忽转:\"然世事皆具两面,如商鞅变法虽铸就铁军,却因重武轻民成双刃之剑。

科举看似予士子青云路,实则以制度束缚更多人。

\"见嬴政与荀子显露出探究之色,他继而比喻道:\"譬如猛兽虽暂驯服,仍需投肉令其争食转移注意。

天下百姓亦如是,只要留存希望之路,便不会铤而走险。

\"

二人闻言陷入沉思,方悟科举真意不止选才,更是为苍生指明奋斗方向。

使万民同心协力,在追求功名的同时,既得生机又获志向。

当人们确立目标后,内心便有了追求与寄托,自然趋于安定。

尽管最终获选者寥寥无几,但正是那丝渺茫的希望,驱使无数人前赴后继地追逐,此乃人性本质。

纵观天下,百姓缘何铤而走险?究其根源,皆因多数人的基本权益遭受侵害,生存希望被彻底剥夺。

当生路断绝之时,人们宁可选择奋力一搏!

科举制度为平民阶层开辟了通向上层社会的通道。

凡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者,必将自觉维护这一制度,而维护制度的同时,实则也在扞卫制定该制度的统治阶层。

由此,秦国的统治基础自然更加稳固。

嬴天衡观察众人反应,早已料定他们会赞同这项提议。

科举制度并非完美无缺,正如其所言,这本质上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约束机制。

就实质而言,它仍是巩固统治权力的工具。

作为穿越者,他深谙此制度实施后将有无数人如扑火飞蛾般投身其中。

而真正能通过这条道路实现阶层跨越的,恐怕万中无一。

多少人为官老爷的美梦虚度一生,却无法改变现状——这个时代尚不具备接纳更先进制度的土壤。

发展需循序渐进,统一天下后的影响需要逐步消除,科举无疑是当下最适宜的选择,甚至是超前的创举。

无论存在多少缺陷,科举确实为更多人提供了展现才能的舞台,使寒门子弟也有机会位列公卿,这本身就是划时代的进步。

此外,科举制度对未来秦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大有裨益。

若嬴政欲推行标准文字与统一法令,完全可在科举内容上着手。

例如规定:应试者必须精通秦篆书法,熟稔秦国律令,否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