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乡土记忆(3 / 3)
死的陈货郎。他死的那晚,就是提着灯笼从邻村回来,在路上被劫道的杀了,尸体直到第七天才在老坟山找到。”
“那为什么我会看到那么多黑影?”我声音颤抖地问。
“坟场里的,都是等投胎的孤魂野鬼。”老太公叹了口气,“引路火找到替身,它们也能跟着超生。你小子命大,居然能逃出来。”
后来我再也不敢走夜路了,即使白天走,也会在身上带一包盐和一枚铁钉,据说这两样东西能防邪祟。
而村里人得知我的经历后,夜晚出行的人基本没有了,即便有事外出,也会尽量在子时前赶回。
多年后,我离开家乡到省城读书工作,成了城里人。但那段经历如同烙印,深深留在记忆里。每逢回乡,我总会在黄昏前赶到,绝不拖到天黑。
去年清明,我回去扫墓,特意在白天去了一趟老坟山。我在坟场边缘,靠近当年火把消失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半埋在土里的残破石碑,上面模糊刻着“陈公讳明远之墓”,立碑时间是民国十一年。
我买了香烛纸钱,在碑前祭拜了一番,不管那晚我遇到的是不是这位陈货郎,都希望他能安息。
下山时已是傍晚,夕阳给梯田镀上一层金红色。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饭菜的香味。有牧童赶着牛群归来,牛铃叮当作响。这安宁的乡村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恐怖夜晚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忽然明白,乡村的神秘不仅在于它的秀美风光和淳朴民情,也存在于这些口耳相传的诡异故事中。它们如同山间的雾气,看似虚无缥缈,却深深渗透在乡土生活的肌理里,警示着人们对自然和未知保持敬畏。
那一盏诡异的夜路火把,照见的不仅是鬼神的虚妄,更是人心的恐惧。而真正的恐怖,或许不在于黑暗中有什么,而在于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未知——当理性被黑暗吞噬时,谁又能保证自己手中的火把,不会成为下一个迷途者眼中的鬼点火把呢?
山路依旧蜿蜒,故事代代相传。每一个走过夜路的人,都成了这乡土记忆的一部分,携带着一丝对黑暗的敬畏,继续前行在人生的归途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