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寒食禁忌(1 / 2)

加入书签

暮春的风裹挟着细碎的柳絮掠过青石板路,杨洋拖着行李箱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掏出手机看了眼日历——清明前三日,正是寒食将至的时节。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飘来艾草与纸钱焚烧后特有的焦苦味,这味道自他儿时起就刻在记忆深处,与寒食节紧紧相连。

"洋洋!"母亲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杨洋抬头,看见母亲系着蓝布围裙站在村口小卖部门前朝他挥手。他快步走去,行李箱轮子在坑洼的石板路上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

"妈,不是说不用来接吗?"杨洋接过母亲手里的布袋,里面装着新摘的香椿芽和一把嫩绿的柳枝。

"你这孩子,三年没回来过寒食节了。"母亲上下打量着他,目光在他略显苍白的脸上停留片刻,"这次回来能住几天?"

"四五天吧,社里派我回来采风,写篇关于寒食节民俗的专题。"杨洋随口答道,目光却被村口土地庙前堆积如山的纸钱元宝吸引。几个老人正佝偻着腰往铁盆里添纸钱,火苗窜起老高,将他们的影子拉得细长扭曲,投在斑驳的庙墙上,如同几株枯树在风中摇曳。

母亲顺着他的视线看去,脸色突然变得严肃:"明天就是正寒食,你可别乱跑。天黑前必须回家,记住了?"

杨洋不以为然地笑笑:"妈,我都二十八了,又不是小孩子。再说那些禁忌……"

"别胡说!"母亲突然厉声打断,手指死死攥住他的手腕,"寒食节的规矩,一点都不能破!"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某种杨洋读不懂的恐惧。

晚饭后,杨洋坐在堂屋整理采访提纲。父亲早逝,老宅里就他和母亲两人。昏黄的灯泡下,母亲正在厨房用草木灰擦拭灶台,这是寒食节前的传统——彻底熄灭火种,连续三日不动灶火。

"妈,周阿婆还住在村西头吗?我明天想去采访她。"杨洋冲着厨房喊道,"她今年该有百岁了吧?肯定知道不少老习俗。"

厨房里擦拭的声音戛然而止。母亲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半边脸隐在阴影中:"周阿婆?你找她做什么?"

"她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啊,肯定……"

"明天别去。"母亲打断他,"寒食节不能串门,尤其是...那种人家。"她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个字几乎含在嘴里。

杨洋皱眉:"哪种人家?"

母亲没有回答,转身回到厨房,只留下一句:"明天家里备了冷食,你别在外面乱吃东西。"

夜深人静,杨洋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作为民俗杂志的记者,他见过太多被现代化浪潮冲淡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在大多数城市早已名存实亡。这次主编特意派他回乡采风,就是想挖掘些鲜为人知的民俗细节。母亲的反应却让他困惑——那些禁忌真有那么重要?

窗外,一弯残月悬在槐树梢头,将枝桠的影子投在窗纸上,宛如无数伸展的鬼手。杨洋迷迷糊糊睡去,梦中似乎听见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哭声,像是许多人在同时哀泣,又像是风穿过荒冢的呜咽。

寒食节当天,杨洋一早就被母亲叫醒。桌上摆着昨日准备好的冷食——青团、馓子、冷面,还有一碟用香油拌好的香椿芽。母亲神色凝重地叮嘱他不要碰灶台,不要生火,不要剪指甲,不要洗衣,一连串的"不要"让杨洋头大如斗。

"妈,这些禁忌到底有什么讲究?"杨洋咬了口青团,甜腻的豆沙在口中化开。

母亲正要回答,村口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唢呐声,凄厉如鬼哭。她浑身一抖,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是送寒衣的队伍。"母亲弯腰捡起筷子,声音发颤,"今天村里要给孤魂野鬼送寒衣,你千万别靠近土地庙。"

杨洋透过窗户望去,只见一队白衣人抬着纸扎的衣箱缓缓走过,领头的道士摇着铜铃,撒着纸钱。队伍最后,几个孩童捧着白色灯笼,灯笼上写着"冥府收"三个黑字。明明是春日,这一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