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送影(1 / 3)

加入书签

民俗学研究生王明阳第一次听说\"送影\"这个习俗时,是在导师办公室那堆发黄的县志里。泛黄的纸页上寥寥数语记载着山阴村有个独特的习俗——每年七月十五,村民会在村口举行一种叫\"送影\"的仪式,但具体内容语焉不详。

\"这个选题不错,\"导师推了推眼镜,\"山阴村很偏远,这种小众民俗快要消失了。你去记录完整,对民俗学研究很有价值。\"

三天后,王明阳背着装满记录设备的登山包,站在了山阴村的村口。时值盛夏,村口的老槐树却反常地掉了一地枯叶,踩上去发出细碎的\"咔嚓\"声。更奇怪的是,明明是下午三点,村子里却安静得出奇,连声狗叫都听不见。

\"有人吗?\"王明阳喊了一声,声音在空荡荡的村道上回荡。

拐角处转出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灰白的头发像枯草一样支棱着。老人眯着眼打量他:\"外乡人?\"

\"您好,我是民俗学的研究生,来调查'送影'习俗的。\"王明阳掏出学生证。

老人浑浊的眼珠突然睁大了,他猛地抓住王明阳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不能提!白天不能提那个词!\"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某种恐惧的颤抖。

王明阳被老人的反应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追问,老人已经松开手,指了指村尾一栋灰瓦房:\"我是村长,你先住我家。天黑前别在村里乱走。\"

村长的家比想象中整洁,但所有窗户都挂着厚厚的黑布帘,即使白天也点着油灯。王明阳注意到墙角摆着几个造型古怪的陶俑,面部只有三个黑洞,分别代表眼睛和嘴。

\"那是'影俑',\"村长顺着他的视线解释,\"用来引路的。\"说完就匆匆出了门,留下王明阳一个人和那些诡异的陶俑共处一室。

王明阳打开笔记本记录今天的见闻,写着写着忽然觉得后颈一凉,好像有人对着他脖子吹气。他猛地回头——身后只有微微晃动的黑布帘。

\"风吗...\"他自言自语,却发现所有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

傍晚村长回来时,带了一篮子野菜和几个干硬的馍。吃饭时,王明阳忍不住问起\"送影\"的事。

村长放下筷子,油灯的光在他皱纹里跳动:\"那是送走'它们'的仪式。每年七月,'它们'会从山里出来,在村里游荡。我们得把'它们'送回该去的地方。\"

\"'它们'是...?\"

\"不能说名字,\"村长摇头,\"说了会引来注意。你最好明天就走,这不是外乡人该掺和的事。\"

王明阳当然不会走。深夜躺在硬板床上,他听见窗外有\"沙沙\"声,像很多脚在落叶上拖行。他悄悄掀开窗帘一角——月光下,村道上空无一人,但那\"沙沙\"声却越来越近,最后停在了他的窗下。

王明阳屏住呼吸,看见窗台上慢慢出现一个湿漉漉的手印,像是从河里刚爬上来的人留下的。但手印形成的过程是倒着的——先有指痕,然后才\"按\"出了手掌部分的轮廓。

他吓得跌坐在地上,手印却突然消失了,好像从未存在过。

第二天一早,王明阳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但所有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孩子们一见他走近就跑开。只有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躲在树后偷看他。

\"你好啊,\"王明阳蹲下身,掏出包里的糖果,\"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不接糖,只是小声说:\"你身上有湿气。\"然后跑开了。

中午王明阳在村口遇到几个老人围坐聊天,他一靠近,谈话声就戛然而止。最年长的那个盯着他的肩膀看了很久,突然说:\"你昨晚开窗了?\"

王明阳一惊:\"您怎么知道?\"

老人没回答,只是从怀里掏出个红布包塞给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