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4 / 15)

加入书签

面还缠着几缕乌黑的发丝。

林默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婉清信里说过,她亲手给阿远缝过一件长衫,袖口缀着玉兰花纽扣。这枚纽扣,难道是沈致远的?

他小心地捡起纽扣,指尖触到发丝的瞬间,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串模糊的画面:昏暗的灯下,婉清低头缝补长衫,银针在指尖翻飞;北平的校园里,沈致远穿着长衫,和同学们慷慨激昂地讨论着国事;码头边,两人挥手告别,泪水模糊了双眼……

画面消散时,林默眼眶湿润。他把纽扣和发丝小心地收好,放进一个小盒子里,和那张合影放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婉清最后的告别,她把藏在心底最深的念想留了下来,作为这段故事的收尾。

几天后,林默收到一封陌生来信,信封上的字迹娟秀,邮戳是上海郊区的。他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字:

“林先生亲启:听闻您还原了苏沈两家的旧事,老身感激不尽。先母临终前常说,当年苏家大火,曾有一女子从火场逃出,被路过的祖父所救,后隐姓埋名嫁入我家。她临终前留下一支玉簪,说要还给沈家后人。今见报道,知玉簪已入博物馆,心愿已了。附上先母日记一页,望对您的写作有助。”

信纸后面还附了一页撕下来的日记,字迹和婉清的信有些相似,记录着1941年12月的一个夜晚:“大火烧起来时,我躲在衣柜里,听到婉清姐姐在门外喊‘快跑’。她把我推出去,自己却被火困住了……我看到她把一个箱子从后窗扔了出去,那是她最宝贝的嫁妆箱……”

林默拿着日记,手指微微颤抖。原来婉清不仅藏起了账本,还救了家里的佣人!那个被救的女孩,就是写信人的母亲。而那个被扔出窗外的行李箱,正是自己从旧物仓买下的这只。

命运的丝线竟如此奇妙,跨越近百年,将所有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

他立刻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回信,希望能了解更多细节。不久后,他收到了回信,还附来了一本完整的日记和几张老照片。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婉清和阿远的相处日常,那些信里没提到的琐碎细节,让两个年轻人的形象更加鲜活。

照片中有一张是婉清和日记主人的合影,两个女孩穿着旗袍,并肩站在花园里,笑得灿烂。林默看着照片,仿佛能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穿过时光,在耳边回响。

随着更多线索的出现,林默的书越写越顺。他不再仅仅记录历史,而是将自己的经历、婉清的执念、被救女孩的感恩都写了进去,让这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情感的温度。

写作的过程中,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有时深夜写作,台灯会突然暗下来,然后在键盘旁投下一片柔和的光;有时写到悲伤处,桌上的茶杯会自动移到他手边;还有一次,他找不到那枚玉兰花纽扣,转身却发现它正安安静静地躺在翻开的日记本上。

林默不再害怕,反而觉得温暖。他知道,婉清还在,她在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他,看着这段故事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第十章:时光的馈赠

一年后,林默的书《行李箱里的回声》终于出版了。他没有大肆宣传,却因为题材独特,加上博物馆展览的热度,书一上市就引起了关注。很多读者被沈致远和苏婉清的故事打动,纷纷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有读者说:“原来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用生命写就的。”

有读者说:“看到婉清藏账本的情节,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她明明那么害怕,却还在坚持正义。”

还有读者说:“林默先生一定是被温柔的灵魂选中的人,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

林默看着这些评论,心里暖暖的。他把稿费的一部分捐给了抗战纪念馆,另一部分寄给了那位写信的老人,感谢她提供的日记。

这天,出版社打来电话,说有位老先生看到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