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天王老子来了也得死!让汉旗再度飘扬!(1 / 5)

加入书签

“月支国人,支谦,奉命使吴。”

“这字体”

刘云狐疑的看了一眼黑瘦的僧人,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可眼尖的刘云注意到他分明是用左手写的

句扶困惑道“护军,这月氏人好像不会说司隶的洛语。”

“要不要换个蜀语问问。”

刘云摇了摇头。

换个方言没有意义。

洛语是汉代的通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

连官方语言都听不懂,说個西南方言他就更听不懂了。

马云禄又用凉州方言试探道“楞棒呆货”

“梆子头扁脑袋”

“勺松傻子”

e

马云禄忍着笑意,摊了摊手。

“都骂到这个份上了,还是一脸慈眉善目的表情。”

“升之,看来他是真听不懂。”

刘云被马云禄逗得哭笑不得。

“或许他的确听不懂凉州话。”

“但是司隶的洛语,他不可能一个字都听不懂。”

刘云从老僧人手中取过木牍。

在木牍上书写的那几个文字的笔法,就不是凉州中流行的汉代草书。

而是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八分书。

“支公,不用装了。”

“你不是哑巴,也听得懂洛语。”

二人双目相对,老僧人静如止水的眼神中,微微荡起一丝涟漪。

眉目和善的支谦双手合拢,默默行礼。

“阿弥浮屠”

浮屠,是梵文的音译,在后世改为佛陀,即是佛。

三国时期,百姓流离,佛教不断向南方传教。

北方重镇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

魏明帝年间曾大兴佛寺,临淄侯曹植也喜读佛经。

孙吴国内,支谦、康僧会这些西域名僧先后从月氏、康居入吴,也备受孙权推崇。

唯有在交通相对闭塞的蜀汉,佛教到不是很兴盛。

老僧人看着刘升之洞察秋毫的双眼,不禁困惑道。

“小友如何知晓,老夫能听懂洛语”

刘云深思道“尽管支公用左手写字,可我却看得出,你写的是八分书,光凭这一点就足够了。”

八分书又名“分书”或“分隶”,指的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新体隶书。

汉代最喜欢书法的皇帝汉灵帝于熹平四年,令大儒蔡邕简化字体,使得八分书成为了东汉晚期的标准书体。

一般意义上而言,在中原地区,八分书基本是官方文书的流行字体。

可,自从汉安帝年间西域大乱后,朝廷再也没有能力管控各国,西域大部地区至今都丢了快一百年了,就是东部靠近敦煌的汉军据点,在汉末大乱后,也已崩溃。

自汉末,河西军阀割据断道快三十年了。

他一个游弋在丝路北线的大月氏胡僧,若连大汉的通语都不会讲,如何能写得八分书

凉州和中原可不一样。

在陇右,也有善写八分书的大书法家梁鹄留名于世。

但在更远的河西,流行的却是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

原因很简单,因地制宜耳。

古人云,草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简单的来说,一笔写完,不费周折,不拘形式,很适合作为凉州这样常年戎旅之地的通行文书。

张芝便是凉州三明之一张奂的后人,在凉州这样的苦寒边塞之地修来的禀性,加之又常年遭受关东士族排挤的郁闷冷落,使得在凉州人的手中诞生出了敦煌张氏这样冠绝全汉的精妙草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