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新华字典×黄侃戏胡适(2 / 4)

加入书签

,大家首先商量定下编写的总宗旨。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太渊。自从《汉语拼音方案》出世,他们认可了太渊的学术造诣。

“太渊先生,对于字典编纂的宗旨,你有何高见?”一位来自清华的教授率先发问。

太渊环视在场学者,缓缓开口:“以前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是为文人雅士考据之用,收字古奥、释义繁杂,完全不适用于扫盲和普及教育。”

“我们现在编的字典,核心是解决广大百姓的不识字问题。”

“不是让大家立刻会写文章、作诗,而是让他们能认常用字、懂常用义。所以我觉得,不用求多求全,先把实用放在第一位。”

太渊这话得到大家的一致性认可。

连素来讲究考据的黄侃也微微颔首:“言之有理。不过,体例上当“以音统字,以字统义,以义统词”。先按拼音排序,每个字

这话一出,众人纷纷赞同。

之后,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一一提出,再一一解决。

比如收字的原则,太渊主张:“当以常用为准则,摒弃生僻字、死字,初版收录两千字左右,再辅以常见复合词即可。”

“两千字是否过少?”有人质疑。

“先解燃眉之急。”钱玄同接口道,“待民众识字基础建立,再行增补修订不迟。”

当话题转到检字法时,会场再度陷入争论。

太渊见状,直接抛出了成熟方案:“可采用拼音与部首双轨并行的检字体系。拼音检字给新学者,部首检字给懂点汉字的人,这样兼顾两头。”

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新问题又来了。

可当谈到“释义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时,会议室的气氛突然僵住了。

这次钱玄同和黄侃又吵得不可开交。

不止是两人,其他教授也分了派——支持黄侃的觉得该守传统,支持钱玄同的觉得该重实用,吵了半个时辰也没个结果。

太渊看着僵持的局面,刚想开口,却见蔡孑民站了起来。

“诸君,先静一静。”蔡孑民的声音温和却有分量,“我们编这本字典的初心,是最快解决扫盲问题。若用文言文,老百姓看不懂,岂不是违背了初心?我提议,全用规范白话文释义。”

他又转向黄侃等人,语气恳切:“季刚兄,我知道你担心文化凋敝。可这次编的是常用字典,等扫盲有了成效,我们再组织大家编一本《古代汉语字典》,专门研究文言、古音,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会做得更好,你看如何?”

黄侃看着蔡孑民诚恳的眼神,终是叹了口气:“罢了,就依蔡公。但《古代汉语字典》,可不能不算数。”

“算数!算数!”蔡孑民笑着应下。

在蔡孑民的斡旋下,黄侃等人最终让步,但他与钱玄同的关系也因此再度降温。

好在大家见怪不怪。

这两师兄弟向来为了学术争得面红耳赤,转头该讨论学问还是会讨论。

“既然要确立规范,”蔡孑民继续道,“这部字典还需承担统一字音、字形之责。字音当以普通话为准,清除方言与古音的干扰。字形需推行简体,同时处理好与繁体的关系。还有词义:需要用白话文准确、通俗地解释字词。”

众人纷纷赞同,讨论渐渐步入正轨。

直到钱玄同突然拍了下脑袋:“光顾着说怎么编了,这字典叫什么名字还没定呢!”

这话一出,会议室立刻热闹起来。

“《国民常用字典》如何?”

“我觉得叫《华夏简易识字典》更好。”

有人提议《新国音字典》,也有人说《通俗汉字字典》……

这时,太渊轻声开口:“不如叫《新华字典》?寓意新时代,新气象,寓意新华夏。”

“《新华字典》......”黄侃沉吟片刻,难得地点头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