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我们是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3 / 4)
的孩子。
十三张面孔,三年半光阴,从懵懂稚童到如今能写会算、筋骨初成的少年郎。
声音温和却坚定。
“课,上完了。路,要你们自己接着走。”
他看着一张张惶惑不安的脸,缓声道:“还记得我常说的话么?”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孩子们异口同声,这几个字早已刻进他们心里。
“记得便好。”太渊颔首,“书,要接着读。功夫,更不可一日懈怠。我不在,你们便是自己的先生,要彼此督促。”
这时,李三花深吸一口气,站起来,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先生,您说等我们中学读完了,要是功课好,就能去北京上高中,对吗?”
太渊看着她,认真点头:“对,只要你们功课好,就能去北京。到时候,说不定还能考上北大,再做我的学生。”
这句话像火种,瞬间点燃了少年们的心。
李三花挺直脊背,第一个喊道:“先生,我一定好好学,考上北大!我还要做您的学生!”
蒋六一也蹦起来:“我也是!我要学好多本事,将来回来给村里修桥铺路!”
这是他作为村长的老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王凤仙和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自己的志向,离愁别绪一时被昂扬的斗志冲散。
太渊看着他们,不再多言,只是轻轻点头。
…………
太渊北上了。
行程极简,随身只拎着一只半旧的牛皮箱,里面象征性地放了几件换洗衣物。
其他的东西,比如那一屋的资料,全都被他装进了灵镜里。
他不着急赶路,因此没有使用【遁空之术】等遁法或身法,而是选择了火车。
实话实说,这年代的火车旅行绝谈不上舒适。
他所在的车厢,是那种极具时代特色的长条形硬木座椅,硬邦邦的。
车轮与铁轨规律的撞击声不绝于耳。
“呜呜呜~~~”
汽笛长鸣,窗外景物缓慢后移。
太渊略一估算,时速不快,大概在二十多公里上下。
像是清末的徐世昌,当初从北京到天津坐火车用了7个小时,那会儿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为此还在日记里感叹,这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思绪及此,太渊唯有默然,这,便是时代的特色。
天色渐渐暗沉下来,包厢外的走廊里,开始弥漫起各种食物混杂的香气。
太渊对座的一位旅客正缩着身子,颇为不便地啃着干粮。
太渊见状,善意地起身,微笑道:“你先慢用,我去接点水。”
他来到车厢连接处的取水点,拎起沉重的保温瓶掂了掂,瓶身传来令人满意的重量,他不由自语:“运气不坏,还有半瓶。”
在这个热水需由茶炉车现烧、再由乘务员限量分发给各车厢的年代,这已算是旅途中的小确幸。
他取出自己的杯子,正要倒水,旁边一位穿着体面的男人好奇地打量着他手中之物:“这位先生,您这杯子……样式好生别致?”
那是一个双层金属杯,正是太渊此前运用【驱物】之法,参照后世概念打造的保温杯。
原是做了奖励李三花等学子冬日里能喝上口热水的,自己也便顺手留了一个。
“不过是一种可以保温的杯子罢了。”太渊淡然解释。
“想必价值不菲吧?”那人又问。
“还行。”太渊无意多言,正欲转身,眼角余光瞥见两名男子低声交谈着从身旁走过。
这一老一少,皆是学者打扮,身着挺括西装,鼻梁上架着眼镜,脑后却拖着一条与衣着格格不入的长辫。
这般中西混杂的装扮在此时代并不算太稀奇,真正引起太渊注意的,是他们交谈时所用的语言——东瀛语。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