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菊与刀之论,剖析东瀛根性,军部怒,比壑忍出(3 / 5)

加入书签

痛苦……”

“义理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无一不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义理既意味着家臣对主君至死不渝的忠诚,也意味着在家臣感到主君侮辱自己时,对主君的憎恨和报复。直到复仇成功,家臣才会感到“义理已尽”……”

太渊没有照搬任何一本著作,而是以道家“观物取象”的视角,将这些思想熔于一炉。

内容有借鉴原本的《菊与刀》,也有《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江户时代日本人身份建构研究》等,加上自身理解,精准地剖析东瀛人的民族本质。

笔走龙蛇,墨香四溢。

“……东瀛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基于他们对人与其同伴、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整个观念。,他们习惯在等级制中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

“只要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他们就会感到安心,反之则不安……”

“东瀛社会的组织方式,就像一根竹竿,由一系列垂直的、封闭的序列构成。”

每个序列都是一个独立的,内部有着严格的上下等级秩序,这些序列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就像竹子的节与节之间彼此隔离……”

太渊写其“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秩序渴望下的压抑与爆发。

写其“恩”与“义理”交织下的人际负累与极端回报。

写其崇尚“物哀”与瞬间之美,却又对死亡与毁灭有着异样迷恋的矛盾美学。

写其表面极度自律克己,内核却可能孕育着无法预料的疯狂。

写其如何从匍匐于强者的谦卑,瞬间转变为欺凌弱者的残忍……

一夜未眠,当第一缕晨光照进来时,太渊才放下笔。

十几万字的文稿铺满了整张书桌,墨痕未干,太渊当即吩咐崔福生抄录。

由于内容过长,十几万字,太渊只选取其中部分发给报社。

而完整的稿子,太渊一边寄给邵飘萍,一边请冯道人帮忙,以他的路子迅速四散。

紫阳派虽然一脉单传,但冯道人早年身份不凡,依然有许多老友存世,而且异人之间手段五花八门,传递消息速度飞快。

比如有一门“秘画”,就可以远距离实时的共享情报。

…………

当这份手稿辗转送到上海时,邵飘萍正和史量才在办公室发愁如何让抗议更有章法。

就在这时,门被敲响,通讯员捧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走进来:“邵总编、史总,天台寄来的,说是太渊先生的文稿。”

“太渊先生?”两人同时眼前一亮。

邵飘萍连忙接过信封,拆开时手指都带着几分急切。

上次太渊的《百姓日用识小录》让他见识了这位先生的务实,此刻危难之际,或许能有新的启发。

信封里装着一叠厚厚的手稿,封面题着“菊与刀”三个遒劲的字。

邵飘萍和史量才凑在一起,头挨着头,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这样的!”

“如此看来,其狼子野心,其行事逻辑,皆有迹可循!””

“太渊先生此文视角之奇特、分析之冷峻、剖析之深刻,前所未有!”

“好文章!”史量才拍案而起,“这比喊一百句“还我山河”的口号都有用!马上排版,下期《申报》连载,让全国人都看看东洋鬼子的真面目!”

“还有!”史量才补充道,“你马上联系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就说是我说的,连夜开印单行本!不计成本,我要它三天之内铺满华东的书坊、报摊,七天之内辐射到华南、华北、华中地区!印上10万册,不,20万册!我还要联系海外的朋友,走他们的渠道将书散出去!”

邵飘萍早已心潮澎湃,当即点头:“我这就去!”

第二天,《申报》的“时事评论”版刊登了太渊的短文,标题为《东洋根性剖析:论“耻”与“义理”之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