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文稿争论!“强国”非“大国”!(2 / 4)

加入书签

量才等人,但两家往来从未间断。

“谁说不是呢。”史量才拿起一块生煎馒头咬了一口,含糊道,“他还说,太渊先生写英国那段,比他们本国的历史学家还透彻,连圈地运动的细节都写得一清二楚,问我能不能牵线,让他见见这位太渊先生。”

邵飘萍无奈道:“我倒是想牵线,可连我都不知道太渊先生的具体下落。每次来稿都是通过邮局寄来,只知道是在天台山附近,连个具体地址都没有。”

他说着,伸手拿起桌角一叠报纸,最上面那份的头版,正是《大国崛起》的专栏,标题《海洋时代》格外醒目。

这报纸他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报纸边缘都有些毛边了。

邵飘萍道:“太渊先生的稿子都是一月一发,按时间算,下一篇应该还有十天左右才能寄到。”

史量才叹道:“还有十天啊。”

邵飘萍眼神一动,道:“怎么,看样子不单单是美查先生在催,史总也有此意?”

史量才倒也坦然,道:“好文章谁不想一睹为快。”

邵飘萍点点头:“也是。”

“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渊先生要想写成此文,所耗费的精力心血恐怕不小。”

邵飘萍话虽这么说,可他其实也恨不得今天就能够看到《大国崛起》的新稿子。

史量才赞叹颔首,道:“可惜啊,这么好的文章,咱们连作者的面都没见过。飘萍啊,你说这位太渊先生究竟是何等人,竟能写出如此雄文?!”

邵飘萍望向窗外,目光落在远处黄浦江的帆影上,道:“我也不知。可惜现在报社新起,诸事繁忙,之后若有机会,我定要亲自去拜访拜访。”

史量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要是能请太渊先生多写几篇,咱们《申报》的影响力,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

京兆地方,椿树胡同。

一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静立在巷里。

院门内种着树,枝叶婆娑,将半个院子都遮在绿荫下。

这里是辜鸿铭(字汤生)的居所。

他习惯长袍马褂,瓜皮帽带小辫,闲暇之余,会和几位同事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这日午后。

辜鸿铭正坐在廊下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叠报纸,指尖在“大国崛起”四个黑体字上反复摩挲,神情专注。

院门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黄侃的声音响起:“汤生兄,今日可有好茶?”

黄侃(字季刚)推门而入,身上穿着长衫,手里拎着一函古籍,显然是刚从书市回来。

他一眼就看到辜鸿铭手中的报纸,笑着走近:“哟,汤生兄这是看什么呢,这般入神?”

“季刚兄来了。”辜鸿铭抬头,将报纸递过去,语气带着几分玩味,“你且看看这篇,最近很是热闹。”

黄侃接过,低头一看,轻声念道:“大国崛起?”

他近来忙着整理文选古籍,鲜少关注新闻,对这个名字颇为陌生。

待看到满篇皆是白话文,眉头不由得微微一皱——在他看来,文章当以文言为正,白话文俚俗浅白,难登大雅之堂。

他耐着性子读下去,从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殖民,到英国的工业革命,通篇讲的都是“贸易”、“战争”、“制度”、“机器”,没有一句提及《春秋》大义、《周礼》精神。

读完后,黄侃将报纸往茶几上一丢,冷笑一声。

“汤生兄,此等文字,也能称道?俚俗村言,记录商贾之术、坚船利炮之巧,于道统、于文脉、于君子之德,全然不提。可谓买椟还珠,犹不自知!”

辜鸿铭手持红木拐杖,慢条斯理地开口:“季刚兄何必动气。此文虽然文字粗浅,但还是有几分可取之处,至少让老百姓知道,海外还有这般多的国家。”

“就是这“大国”二字在,老夫觉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