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少年提剑倚斜桥,银鞍白马过柳腰(3 / 4)
…………
朱洵乃是朱子后人,与太渊早有渊源。
当年太渊曾在紫阳书院小住半年,与朱洵时常彻夜长谈,论道论儒,相谈甚欢。
太渊更曾因研读《朱子手札》,对道法感悟大有精进,两人因此结下深厚情谊,常年书信往来。
太渊离去时,曾留下一套草创的【圣王剑法】,此剑法融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于其中,讲究“道法自然,唯礼匡之”,当时仅成两式——【沧浪之水】和【燎原之火】。
但是经过朱洵多年的研习儒学,在归去之前,他终于补上了三式:【枯荣之木】、【成城断金】和【皇天后土】。
如今这门【圣王剑法】收藏在【黑白学宫】,凡是儒家弟子皆可修习,也算是了了朱洵老先生的愿。
而景冬院长当年便能自己领悟“浩然气”,在太渊为其带来【养吾剑法】的时候,就像是金风玉露一相逢,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他以“浩然气”为基础,为儒生们创了许多养气强身之法。
最妙的是,这些功夫可与攻读经典相辅相成——儒生朗读圣贤书时,心神专注,便可潜移默化地滋养真气。
只是这等功夫,进境快慢全看个人思想境界。
若只是死记硬背、毫无心得,便难有寸进。唯有真正领悟典籍精义,心怀天下者,方能借文养气,事半功倍。
当然,太渊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因为这毕竟涉及到心神上的功夫。
而真正为儒家武学撑起一片天的,当属“阳明先生”王守仁。
他自创“心学”一脉,提出“知行合一”之论时,竟如高僧顿悟、立地成佛般,武学境界也随之飙升。
王守仁早年本就懂些粗浅吐纳术,接触高深修行法门后,凭借超凡的思想境界,短短五年便一路高歌猛进,直破先天之境,更完善了【明伦剑法】的前几重境界——定、静、安、断、明。
每一重都与心灵修养息息相关。
并且又在短短几年,直接赶超几位老牌先天,论境界,也只有太渊还稳压其一筹,其他人,最多也就是和他相媲美。
那修行速度,叫所有知情的人看的眼皮直抽抽。
感叹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简直比人与狗的差距都大。
便是太渊,得知王守仁的进境时,也不禁静立良久。
而王守仁根据自己的研究,更是独创了属于儒家的心法武学,传道天下。
如今便是那些不认可心学理念的老儒,无论心中如何腹诽,见了他也得恭恭敬敬地称一声“阳明先生”。
…………
而朝廷方面也不是没有后起之秀。
比如锦衣卫的一些年轻一辈。
离歌笑和应无求,二人皆是第一批【武学院】的学子,毕业时分列榜首与次席。
这些年武功精进神速,丝毫不逊于江湖上的老一辈掌门,加之精明干练,屡立奇功,如今两人已是锦衣卫指挥佥事。
正四品的官职,可谓是前途无量!
离歌笑是锦衣卫子弟,因为他自小就被一位老千户所收养,在【武学院】时,他就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
他智慧超群,身手不凡,深藏不露,一腔正义血。
平日里喜欢玩世不恭的笑着,有着特别的经历,尤其喜欢喝酒。
常挂在嘴边的便是“我离歌笑,一杯酒,一个朋友”。
因为在【武学院】平时是禁酒的,离歌笑就因为喝酒这事,没少被罚。
但是他一边领罚,一边照旧。
应无求的出身则平凡得多,本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既没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也没有争名夺利的奢求贪念。
他只想守着他的父母,好好尽孝,将来娶一个媳妇,生几个孩子,然后安安稳稳的过完这辈子。
但这一切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江湖厮杀给毁掉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