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乌镇上惧怕敬畏,县城中新貌新景(2 / 4)

加入书签

人相视一笑,背起小木船,便朝着河边走去,开启了采菱角的快乐之旅

一次户外活动,也让李煜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这年暑假,李煜跟随李梦楠到县学堂考试,顺利被县学堂录取

入秋的风裹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潮气吹得驴车东摇西摆,车厢两侧的蓝布帘簌簌作响,像谁在耳边轻轻翻着书页

李煜坐在铺着粗布垫的车厢里,怀里紧紧抱着那本靛蓝封皮的《论语》,封皮边角被她磨得发毛,书脊上用线缝过的痕迹清晰可见

这是李梦楠教她读书时用的第一本书。她的指尖却无意识的往下滑,隔着两层洗的发白的粗布,反复摩挲着那枚玄铁令牌

令牌边缘被十朵的年岁月磨得温润,即便在虎秋老还没有褪去的天气里,也始终凝着一股化不开的凉意,像吃了块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冰

贴着心口,让她纷乱的心绪稍稍安定

“阿煜把窗帘掀点缝,别闷着。”赶着的李梦楠回头,袖口沾着些新艳的墨香,指甲上那道常年握笔磨去的薄茧在阳光下泛着淡粉色的光

他今日特意换上了那件浆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领口还细心地熨过,连驴绳都比往常拴得整齐

车辕上挂着个油纸包,里面是田云翠凌晨天不亮就起来蒸的桂花糕,甜香透过油纸的缝隙钻出来,混着风里的桂花香,勾得人心里发暖

“你娘说,这糕你最爱吃,课间饿了就垫垫,别跟同学们抢着吃零嘴,失了分寸。”

李煜“嗯”了一声,指尖轻轻掀起布帘的一角,车外的景象,正慢慢变样,乌镇熟悉的小桥流水渐渐被宽敞的青石板路取代,路边的茅草屋变成了青砖瓦房

偶尔能看到穿绸缎衣裳的行人走过,手里提着精致的食盒或者书袋。她的心跳忽然快了起来,手指把《论语》的封皮攥得更紧,指甲都泛了白

他今年十二岁了,在乌镇跟着李梦楠在私塾里读了五年

从《三字经》到《论语》,从描红到写策论,李梦楠教得很认真,他学得更用心

有次李梦楠故意把《孟子》里的句子念错,她当场就指了出来,还把正确的段落背得一字不差

三个月前县学校的,“育贤学堂”招考,李梦楠抱着让孩子见见世面的心态,带她去应试,没想到他竟凭着扎实的功底,考了全县第三

连主考的周先生都拿着他的答卷,对围观的先生们赞口不绝,“小小年纪,笔锋却大于却有大儒之风,难得,难得!”

消息传回乌镇的那一天,田云翠正在河边洗衣,听到邻居喊,你家阿煜考中县学堂了,手里的棒槌“啪”地掉在水里,顾不上捞就往家跑,进门就抱着李煜哭,眼泪把她的粗布衣裳都打湿了

“我的阿煜总算有出息了。”巷口的最嘴碎的王婶也提着一篮鸡蛋上门道喜,拉着李梦兰的手说:“梦兰兄,你可真会教,咱们乌镇这么多年还没出过这么厉害的女娃呢!”

可李煜心里却藏着一丝不安。她听去县城赶过集的邻居说,育贤学堂里的孩子,大多是县城里有钱人家的子弟

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银质笔架,吃的是精致点心,她怕自己身上的粗布衣裳会被笑话,怕自己带的咸菜馒头会被嫌弃,更怕有人追问她衣襟下总藏着的令牌

那是她从襁褓里就带有的东西,李梦楠说,这是他爹娘留下的念想,可她连自己的爹娘是谁都不知道

驴车轱辘碾过县城东头的青石板路,发出“咕嘟,咕嘟”的轻响,惊飞了路边柳树上的一群麻雀

远处育贤学堂的钟声“当--当--”声传来,浑厚而庄重,像在召唤着什么

李煜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的高坡上立着一座朱红大门的院落,门楣上挂着“育贤学堂”的匾额,金漆虽有些斑驳,却依旧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气派

“到了。”李梦楠勒住缰绳,驴车慢慢停下

他先跳下车,再伸手把李煜扶下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