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朱祁镇(4)(1 / 2)

加入书签

“正统三年,王振卷土重来。”李今越继续说道:“从七月开始,王振就接连找茬,他先后将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刑部尚书魏源、侍郎何文渊,右都御史陈智等下狱,给朱祁镇创造了‘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的名场面。”(下狱的记载分别在《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以及这些大臣的个人传记里。)

“自此以后,‘诸臣阿顺幼主,为身后计,故而隐忍保全’。这股风气,一吹就是七年。到了正统十年,六部侍郎的位置还空着大半。”

“而王振,更是先后参奏杨荣不廉,杨士奇纵子行凶。(这两件事都是真的。)在王振的屡屡敲打下,三杨也渐渐没了声势。”

“到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辞世,朝中再也无人能压制有朱祁镇当靠山的王振。三杨或老或卒,英国公张辅也不再过问国事。至于剩下的官员,对王振是‘无大小皆望风拜跪,举朝以父翁称’(《明史纪事本末》)。”

“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听话?那当然是因为,王振在朱祁镇的宠信下,把他侄子王山、王林安插进了锦衣卫系统,给朝臣们量身打造了诬陷、捉拿、刑罚一条龙服务。这套餐一下来,又有哪个不怕死的敢去招惹他们?”

李今越看了一眼朱棣那黑如锅底的脸色,笑了笑:“Judy陛下,您也别光顾着生气,其实朱祁镇在刚收回权力那会儿,还是干了些事的。”

朱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哦?当真?”

李今越点了点头:“嗯,我虽然讨厌他,倒也不至于把他干的事都说得一文不值。”

她清了清嗓子,介绍道:“比如正统三年,鞑靼的阿台汗袭扰大明边境。那时候朱祁镇年纪虽小,但毕竟是皇帝,内阁的决议还是由他拍板的。当时,朱祁镇派了兵部尚书王骥督军出塞,麾下宿将蒋贵带着数千骑兵,高速突进,偷袭阿台汗的军营,一举破敌。此后蒋贵更是追着敌军打了八十里,斩首三百余,生擒鞑靼左丞脱罗等百余人,那老鞑靼可汗只带着几个亲信狼狈逃窜。”

“又比如正统九年,为了回击兀良哈部对辽东的袭扰,朝廷派多路大军围剿。虽然最后没能完成合围,但一干将领,如太子太保朱勇、恭顺侯吴克忠、后军都督佥事石亨,还有宦官曹吉祥、刘永成等人,都分别有效的打击了兀良哈部。”

听到这里,朱棣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不由得点了点头。可李今越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再次皱起了眉。

“不过,接下来就是争议比较大的三征麓川了。”

“此话怎讲?”朱棣皱眉问道。

李今越闻言,露出一副“这事儿有点复杂”的表情:“emmm……怎么说呢,有人认为此战功劳巨大,彰显国威,是朱祁镇的功绩。也有人认为此战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得不偿失。”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问道:“那今越是怎么看的?”

李今越当即笑道:“我?我认为三征麓川,过大于功。”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玩味:“哦?为何?难不成是因为,今越你不喜欢朱祁镇?”

“当然不是。”李今越笑道,“因为我认为,三征麓川,本来是一场能一战定乾坤的战役,完全可以避免后续对大明国力的持续消耗。可却因为朱祁镇和王振的好大喜功,硬生生把这场战争,打成了一场持续了整整九年的消耗战,并直接引发了后续浙、闽、赣等地的农民起义。”

听到“农民起义”四个字,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无比。

李今越开始讲述:

“正统三年,麓川土司思任发侵犯南疆。对此,三杨内阁主张依照宣宗旧制进行安抚,但朝中主战派主张用兵。说实话,这时候用兵,没什么问题,毕竟,朝廷之前也试过安抚,还搞过两次小规模军事行动,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正统六年,兵部尚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