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君子当和而不同(3 / 3)
言语间充满了不满与挑衅:
[哼,纵然是演绎《论语》成书,可这后世之人的神态举止,岂能与真正的圣贤弟子相比?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哼,不过是些皮毛!夫子之道,高深莫测,岂是这般三言两语能够概括?]
[正是!那后世言语,又岂能还原圣人及其门人的古语分毫?]
[这般演绎,看似推崇,实则轻慢!]
此言一出,立刻便有支持演绎的儒生反驳。
[此言差矣!演绎本就是取其神髓,让后人易于理解。]
[正是!能将夫子及其弟子们的事迹如此生动展现,已是功德一件!尔等莫要鸡蛋里挑骨头!]
[是极!还有那战国古语尔等莫非也懂?若你们都不懂,那又为何非要距离战国已有数千年光阴的后世还原古语演绎?]
[荒唐!圣人之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不精,何谈神髓?此等演绎,恐误导后学!]
[我看误导后学的正是你们这些食古不化之辈!不知变通,如何传承圣学?!圣人若在,怕是也要被你们气笑!]
弹幕之上,新一轮的争论再次点燃,只是这一次,争论的焦点从“该不该演”变成了“演得好不好,像不像”。
而此刻遥远的战国末年,鲁国,杏坛。
孔夫子与他的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看着那只奇异小兽所带来的光幕。原本他们看到那只通体漆黑、眼似金铃的小兽踏空而来,还能口吐人言,着实让他们惊讶了一番。虽说神兽异闻,古籍中亦有记载,但亲眼得见,终究是头一遭。待他们听完小玄猫解释了来意,又亲眼见证了这光幕的神奇后,杏坛内的众人已然信了七八分。
他们看着数千年后的世人,依然在研习他们的学说,甚至将其编排演绎,孔夫子与弟子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当小玄猫的本体将光幕上的数据接通,显现出其他朝代儒生们的弹幕争论时,杏坛内的气氛不由得微微一凝。更是看得孔夫子原本舒展的眉头不由得微微蹙起。
他看着那些充满戾气、相互攻讦的言辞,不由的轻叹一声,开口道:“此后世之儒生,当真习吾之道乎?言词之间,戾气何其重也?”
端木赐侍立一旁,闻言亦是深有同感,躬身道:“夫子所言甚是。夫子屡屡教诲我等,君子当温润如玉,修身养性,与人为善。方才那后世演绎之中,亦曾提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弹幕之中,确有部分学子,未能将此言真正内化于心。”
孔夫子微微颔首,随即又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后世以这般新奇直观之法,演绎吾与弟子们过往之事,用以传播学问,此法甚好,颇为有趣。然弹幕之上,部分学人对演绎之事百般挑剔,攻讦异见,实属不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座下弟子,继续道:“他们习儒学,称吾为‘圣人’,此番心意,丘心领了。然,丘,亦凡人也,非神非圣。无需将丘供奉于高台之上,使后学之人不敢议论,不敢亲近。如此,岂非本末倒置?”
“吾所愿者,乃天下之人皆能明礼修身,人人皆为君子,以臻大同之世。并非要后人将丘之一言一行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丝毫变通,更不容以此党同伐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若因见解相左,便恶语相向,此非君子所为,亦失却了儒学‘仁’之本心矣。”
杏坛之内的学子们听着夫子的教诲,皆是心有所悟,纷纷点头称是,神情肃然。
而就在此时,他们听到远在数千年后的现代民宿之中,传来了一声孩童稚嫩的声音:“今越姑娘,我记得,你好像并不喜欢儒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