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清末(3)(2 / 5)
乾隆狰狞的表情和话语中的杀气骇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声音都在发颤:“喳!喳!奴才遵旨!奴才立刻就去办!皇上息怒,保重龙体啊!”
他连滚爬地退出了大殿,心中却是一片冰凉。他知道,皇上这是真的怕了。天幕所展现的一切,正在一点点瓦解大清统治的根基,而这,恐怕仅仅只是开始。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
与此同时,天幕之下,其他朝代的皇帝们看着光幕上的画面,心情亦是复杂难言。
秦朝
秦始皇嬴政看着那年轻革命者慷慨赴死的模样,眉头紧锁。作为帝王,他本能地厌恶“反贼”二字,但当他想到了清廷那一桩桩丧权辱国的行径。
他冷哼一声“哼,若非其主昏聩无能,致使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何至于此!此子虽为叛逆,其言‘诛大清的心’,倒有骨气,胜过那只会摇尾乞怜的清廷千百倍!”
汉朝
汉武帝刘彻脸色阴沉,他同样不喜叛乱,但看着那年轻人无畏的眼神,对比清廷官员的懦弱,心中的鄙夷更盛。
“此等少年,本该是我华夏栋梁,”刘彻沉声道,“却为清廷所逼,走上绝路!‘大清索我命,我诛大清心’,说得好啊!这等血性,方是我华夏儿郎本色!清廷不配拥有如此子民!”
唐朝
李世民看着光幕,长长叹了口气。他身旁的魏征,刚刚骂完清廷,此刻也是面色凝重。
李世民缓缓说道,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痛惜,“清廷失德,割地赔款,辱没先祖,早已尽失民心。有此结局,亦在情理之中。只是可惜了这些年轻人,本该有大好前程,却……”他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魏征接口道:“陛下所言极是。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清廷之所为,人神共愤,此等反抗,乃是民心所向,天意使然。只是苦了百姓,又要经历战火离乱。”
明朝
朱元璋看到那年轻人的话,猛地一拍大腿。
“好小子!有种!”朱元璋大声道,丝毫没有帝王的架子,“说得对!这样的朝廷留着何用?!早该反了!咱要是还在,早就把那帮鞑子皇帝吊起来了!哪容得他们这么糟蹋咱华夏的地,欺负咱华夏的人!”
旁边的朱标也点头道:“父皇所言甚是。清廷无道,人皆可诛之。此等反抗,乃是替天行道!”
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虽然立场各异,但此刻面对光幕上的景象,心中都清楚,清朝的丧钟,已经敲响。他们或许不赞同叛乱本身,但对于推翻如此一个丧权辱国、腐朽无能的朝廷,却都隐隐觉得,这或许是华夏唯一的出路。与其让这片土地继续在清廷手中沉沦,不如浴火重生。
【1911-1912年初,辛亥革命,经过保路运动、wc起义、南北相持和议和,最终清帝退位,袁世凯上台。革命从思想上给华夏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推翻了统治华夏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政体。】
光幕流转,画面定格在一双双燃烧着火焰的年轻眼眸上。枪声撕裂了古老都城的沉寂,硝烟弥漫的街巷中,无数身影冲锋陷阵,许多面孔稚气未脱,身上的布衫被鲜血浸透,却用血肉之躯撞向清兵冰冷的枪口。
“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只因信仰二字,甘死如饴。”
镜头陡然切换,阴沉压抑的金銮殿内,一群顶戴花翎的大臣,簇拥在殿下。一人双膝跪地,声音带着哭腔“臣屡接来电,孙党坚持共和,别无所议。太后,臣讲法国皇帝的故事,是不忍看到太后皇帝,诸位王公,遭同样的命运,臣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殿上,那袭凤袍下的身躯微微颤抖。隆裕太后紧紧攥着裙摆,指节泛白,仿佛要将那华贵的绸缎捏碎。最终,化作一声撕心裂肺的嘶吼——“退位!!!”
清朝,康熙年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