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诸朝反应(二)(2 / 3)

加入书签

所。”李世民说道,“由此可见,咱们的后世子孙对教育之重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的世家官员,语气变得意味深长“不知诸位爱卿,对此有何高见啊?”

大殿内,一片寂静。世家官员们面面相觑,却无人敢轻易开口。他们知道,皇帝这是在试探他们对教育的态度。

李世民也不着急,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这教育之事,牵涉甚广,非一朝一夕可定。

良久,终于有一位老臣出列,颤巍巍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后世之法,虽有可取之处,但未必适合我朝。我朝自有国情在此,不可盲目效仿。”

“哦?”李世民挑眉,心中倒是好奇他能说出什么花来。“那依爱卿之见,我朝该当如何?”

“陛下,”那老臣躬身说道,“后世之事,自有其道理。然我大唐,情况迥异。如今已有科举取士,寒门子弟亦有上升之途。”

李世民并未说话看不出喜怒,只是静静的看着那老臣,将那老臣看的心慌。

“陛下,”见局面僵持住,又一位世家大臣站了出来“臣以为,此事不妥。百姓读书,耗费颇巨,家中缺少劳力,于农桑不利。且设立学堂,耗费钱粮,国库恐难负担。”

“是啊,陛下,”另一位大臣附和道,“百姓皆去读书,谁来耕种土地?若无人耕种,我大唐岂不是要饿殍遍野?”

“陛下,臣听闻,民间百姓,多有不愿让子弟读书者,他们更希望孩子能早日务农,补贴家用。”

群臣七嘴八舌,纷纷找着各种理由,反对普及教育。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知道,这些世家官员,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诸位爱卿所言,皆是实情。”李世民缓缓说道,“然朕以为,教育乃国之根本。若百姓皆能读书识字,明事理,知礼仪,我大唐岂不是更加繁荣昌盛?”

“陛下,”房玄龄出列,躬身说道,“臣以为,此事可徐徐图之。可先在各地设立官学,招收部分学子,待时机成熟,再逐步推广。”

“玄龄所言,倒是个法子。”李世民微微颔首,“只是,这官学名额有限,又该如何分配?”

“陛下,”杜如晦也站了出来,“臣以为,可让各地官员举荐,再由朝廷考核,择优录取。”

“克明此言,亦有道理。”李世民沉吟片刻,“只是,如此一来,又该如何确保录取之人是百姓之子,寒门子弟呢?”

大殿内再次陷入沉默。

李世民看着这些世家出身的官员,心中冷笑。

他知道,想要打破世家对教育的垄断,绝非易事。

“罢了,”李世民摆了摆手,“此事暂且搁置,容后再议。”

他心中暗自思忖,世家势力盘根错节,想要打破如今的局面不可力敌,只能智取。

看来,还需从长计议,慢慢削弱世家的影响力。

李世民心中已然有了计较,只是,这计较,还需细细谋划。

武周,洛阳宫。

不同于以往的大朝会,今日的紫宸殿内,只有寥寥数人。武则天端坐于御座之上,目光依次扫过下方的几位心腹大臣,以及静立一旁的上官婉儿。

“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所议之事,关乎我大周未来,众卿可畅所欲言,不必拘谨,都坐吧。”武则天开口,声音威严而平静。

“谢陛下。”几位大臣依言落座,却依旧保持着几分恭敬。

武则天见大臣们还是有些拘谨,便开口说道“好了,诸位爱卿,尽然朕让诸位畅所欲言,诸位便无须客气了,就先谈谈我大周目前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吧。”

一向直言敢谏的狄仁杰,见武则天如此说,便率先起身躬身一礼“陛下,臣以为,自从天幕降临,陛下之威名数次被天幕提起,已深入民心,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