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一呼百应(1 / 4)
“那八成真的给百姓了?”
“真的给了,我们亲自看着的,这次衙门还算做人,”
一个大侠叹气道:“六月底狂风大作,福建连下几日大雨,连种了几十年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受灾甚是严重,衙门这时候要是还贪图这
269文化传播:从本土走向世界
随着大明文化复兴的深入推进,赵云飞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需要通过对外交流将本国优秀文化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因此,在巩固内部成果的同时,义民联盟开始策划一系列面向海外的文化传播活动,旨在让大明的文化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便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然而,过去的大明虽然参与其中,却往往仅限于商品交换,而忽略了文化的输出。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义民联盟决定以“文化外交”
为核心理念,重新定义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先,义民联盟派遣了一批精通多国语言的学者和艺术家组成文化交流使团,定期访问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地。
这些使团不仅携带了精美的瓷器、丝绸等传统手工艺品,还带来了昆曲、书法、绘画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一次针对暹罗(今泰国)王室的表演中,来自杭州的昆曲演员王小梅再次展现了她的才华。
她用柔美的唱腔演绎了一段改编版的《牡丹亭》,令当地贵族赞叹不已。
一位暹罗王子甚至当场表示愿意资助昆曲剧团赴暹罗进行长期巡演。
其次,义民联盟还在沿线港口城市设立了“文化驿站”
,为过往商船提供休憩之所的同时,也成为了展示大明文化魅力的小型窗口。
例如,在马六甲海峡附近的“香料港”
,一座由义民联盟资助修建的文化馆吸引了无数外国商人驻足参观。
馆内陈列着各类书籍、乐器以及农具模型,详细介绍了大明先进的农业技术、天文知识以及文学艺术成就。
一位来自威尼斯的商人感慨道:“我从未想到,东方的国度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智慧!”
二、印刷术的革命性突破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义民联盟深刻认识到,文字记录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雕版印刷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此,赵云飞亲自推动了一项名为“活字印刷改良计划”
的工程,试图进一步提升印刷技术的水平。
经过数年的研究试验,义民联盟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金属活字印刷机。
这种机器不仅操作简便,而且能够快更换字体和排版,极大地提高了印刷度。
更重要的是,新式印刷机的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更多偏远地区的也能负担得起。
这一明迅引了轰动效应。
各地纷纷购置设备,大量印刷教材、科技著作以及通俗读物,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
与此同时,义民联盟还将部分印刷品出口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
例如,日本幕府曾专门派人前来学习活字印刷技术,并将其引入国内,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展。
三、民间外交:普通人成为文化使者
除了官方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义民联盟还积极鼓励普通民众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
他们认为,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人都可以成为大明文化的代言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义民联盟创办了一本名为《行者笔记》的旅行杂志,专门刊登那些远赴他乡经商或游历的普通人的故事。
在其中一篇文章中,一位名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