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谁说老子不识字?(2 / 3)

加入书签

半靠猜,待看了周教谕写的这一篇字,只见曲里拐弯,比这些日子所见的繁体字又有不同,当真是十分的难以辨认。

郭涵心中暗笑,原来这周教谕虽然是个学究,脸皮倒厚,他写给郭洪的乃是幼童启蒙的诗歌,那二十个字中倒有十个是数字,下笔用的又是楷书;交给杨凡的这一章乃是用小篆写就的诗经中的六十四字名作《关雎》。

这两首诗虽然俱是名作,那《关雎》中所用的字历经千载,其中很多字已经成了生僻字,再加上周教谕有意使坏,写的潦草不堪,便更加难认。他只道纵然杨凡识得几个字,也认不得这一首《关雎》,便认得出,也绝不可能认得全。

杨凡接了这张纸,当真头大了半晌,眼见众人都盯着自己,欲待认输,却见郭洪一脸贼笑。

杨凡只好耐了性子慢慢辨认,忽然一眼瞧到了眼熟的,他打起精神,仔细辨认,见那一行字虽然潦草古怪,却似乎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八个字,不由心中大乐,他前世本不是个认真读书的人,只是求爱信写得多了,难免要掉几个书袋,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乃是他的最爱,之所以这句会是他的最爱,乃是因为这是他唯一一首能够张口就来的情诗。

回想读初中时,语文老师要求这一篇全篇背诵。当年杨凡是罚站三回才将这首古诗背下,吃了苦头若干,想起自己竟然也有机会靠着几首自己以前背过的古诗冒充才子,杨凡心情顿时大好。当下哈哈一笑,昂首道:“这一篇乃是诗经中的名篇《关雎》。”

他这句话一出口,不但郭氏叔侄吓了一跳,便是黄师爷也吃了一惊,要知道那周教谕存心使坏,在写这一篇文字时,用的乃是小篆,便是黄师爷是读过这诗的,也有十多个字认不出来。

这杨凡出了名的目不识丁,却一眼便认出这是一篇《关雎》,如何不让大家震惊?

在周教谕和郭氏叔侄目瞪口呆的表情中,杨凡大声朗诵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杨凡大声朗诵完毕,望着全场那些张大了嘴巴的小吏和衙役们,拱手做了个罗圈揖,这才抬头望向周教谕与郭涵,道:“周老师,不知我说的对吗?”

周教谕瞠目半晌,道:“这绝无可能!我这一篇文字,于篆书中杂了狂草之意,莫说是你,便是我自己,一时三刻后再看,也不认得了!”

黄师爷摆手道:“周老师,你既为考官,自该公平!”他一扬手中那两张纸,笑道:“这两张试卷,可谈不上什么公平!”

那周教谕是个读书人,虽做得,却不许人家说,见黄师爷这般说,红了脸便走。

郭洪眼见少了一个强助,连连出声挽留,那周教谕却头也不回的去了。

黄师爷微微一笑,心知这六大书吏也不是好惹的,以后治理县政还少不得这些人,总不好撕破脸,捻须笑道:“既是如此,便由杨凡暂代快班副班头之职。”他一指杨凡,有道:“其后一应手续,便到吏房郭书吏、兵房冯书吏处办理便是!”

郭涵心中大怒,只不言语。那六大书吏本就唯郭涵马首是瞻,见他这般,那兵房的冯书吏也不说话。一时间大厅中一片安静。任谁也不说话。

忽然一人哈哈笑了起来。郭涵正在气头上,顺着声音看去,原来大笑的正是杨凡,不由得大怒道:“好你个杨凡,莫说此处堂上有几位大人,便是堂下我等六个书吏,也不容你这般放肆!”

杨凡鞠躬施礼道:“郭先生教训的是!小人不过一个小小衙役,又是外乡人,在这清水县中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正所谓人地两生。要说做这快班的班头,还有谁比郭洪老兄合适呢?”

他这一番话说出来,倒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