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秋耕硅壤法(4 / 5)

加入书签

,浓度低就多分泌),八个方向的侧根还会“分工”——乾位(西北)侧根偏重于吸收水分,坤位(西南)偏重于固定土壤,坎位(正北)则专门分解大块硅晶结核……

“是‘八卦系统’的自主调控!”金敏智的量子计算机接入根系的生物电信号,发现根系的分支角度、硅酶分泌频率、生长速度,都与“八卦”系统的64卦运算规则一致,“主根是‘太极’,侧根是‘两仪’,须根是‘四象’,分泌囊是‘八卦’——稻苗把自己长成了一台‘生物量子计算机’!”

陈墨突然指向全息图的中心。在“八卦根系”的几何中心,主根与侧根的交汇处,有一个0.3毫米的膨大组织,组织内的细胞排列成环形,像一个微型的“藻井矩阵”(反重力城市的能量调控结构)。“这是‘根脑’!”考古学家的防风镜反射着根系的微光,“负责整合八个方向的信息,协调硅酶分泌和生长方向——就像《大同鼎》调控各系统能量输出一样!”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发出轻响。她调出稻苗的生长周期数据:从播种到分蘖仅需28天,比一号穹顶的青铜稻穗缩短了12天;分蘖数平均每株12个,比地球水稻还多3个;谷粒的硅含量达8%(地球水稻平均1.2%),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未降反升——硅离子被稻苗吸收后,在细胞壁中形成硅质层,既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又促进了光合作用。

“它在‘吃硅’!”李素终于明白两周前的疑惑,“硅晶体对地球作物是毒药,但对‘青龙种’,是‘营养餐’!硅酶分解硅晶体,硅离子被吸收后参与细胞壁构建和能量代谢,就像……给稻苗穿上了‘青铜铠甲’,还喂了‘能量棒’!”

王承业抓起一把灰黑色的硅壤,土壤在掌心散开,不再是之前的玻璃碴质感,而是带着湿润的黏性,里面还夹杂着细小的稻根须。老农业学家把土壤凑到鼻尖闻了闻,突然笑出声:“有土腥味了!真正的‘土腥味’!”他的眼泪掉在土壤里,瞬间被吸收,“《齐民要术》说‘地有厚薄,收有多少’,这外星的‘薄地’,被咱们的‘青龙种’,喂‘厚’了!”

二号穹顶的试验田庆功会上,王承业让人抬来了一坛“青铜酒”——用一号穹顶的青铜稻穗酿的米酒,酒坛上贴着他亲笔写的“耕读传家”四个篆字。

农业团队围坐在稻苗间,稻穗的清香混合着硅壤的土腥味,在穹顶中弥漫。李素举杯敬向《大同鼎》的方向:“第一杯,敬文明胚胎。没有碳硅复合基因,‘青龙种’长不出八卦根系。”

王磊的螯状爪与王承业的粗瓷碗碰了一下,酒液在螯爪的硅膜上凝成水珠,映出稻苗的影子:“第二杯,敬改造者的触须。夜耕那夜,我摸到硅晶体碎块,就像摸到了这颗星球的骨头——现在,骨头成了稻苗的养分。”

陈墨翻开《齐民要术》残卷,将“耕田篇”与“八卦根系”的扫描图并列:“第三杯,敬老祖宗的智慧。‘顺天时,量地利’不是死规矩,是‘活’的方法论——把地球的‘耕’,变成外星的‘读’,读出硅壤的脾气,读出稻苗的心思。”

诸葛青阳最后举杯,《大同鼎》纹身在酒坛的光晕中与稻苗的八卦根系共振:“第四杯,敬‘共生者’的未来。从《大同鼎》的能量调控,到‘启明’号的飞天托举,再到这‘八卦根系’的秋耕硅壤法,我们终于明白:文明存续的终极密码,不在概率里,不在形态里,而在‘顺天时,量地利’的敬畏里,在‘耕读传家’的传承里,在‘与万物共生’的智慧里。”

酒过三巡,王承业带着众人走到试验田边缘,那里新立了一块青铜碑,碑上刻着三行字:

“夜耕寒壤破硅晶,

日播青禾生八卦。

顺天量地,耕读传家。”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嘀”地响了一声。她低头看去,屏幕上跳出一条新数据:二号穹顶的硅壤有机质含量,从0.1%升至1.2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