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材料的炼金术(4 / 5)
制和冷却控制,来炼出‘好钢’。这条路,我们是不是该重点投入?”
潘老在台下听得连连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TMCP工艺!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最后,姜晨切换到一张“海龙”战机的尾翼图。
“最后,复合材料。我们的碳纤维,目前卡在T300级别,强度和模量上不去,而且造出来的构件很‘脆’。大家都在拼命研究如何提升纤维本身的性能。”
“但是,我们的模拟分析发现,”姜晨指着一张纤维和树脂基体的微观界面图,“很多时候,构件失效,不是因为纤维被拉断了,而是因为纤维和树脂基体‘脱胶’了!”
“也就是说,我们辛辛苦苦造出的‘钢筋’(纤维)虽然不够粗,但更要命的是,‘水泥’(树脂)和‘钢筋’根本没粘牢!”
“所以,在继续攻关T700、T800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分出一部分精力,去解决眼前的‘界面’问题?比如,对现有的T300纤维,进行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化学接枝改性……先让‘钢筋’和‘水泥’紧紧抱在一起,把现有材料的潜力,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
姜晨的“讲座”结束了。
他没有给出任何一个完整的配方,没有提供任何一张现成的工艺图纸。
他只是像一个高明的医生,指出了四个不同“病人”身上,最致命、却又一直被忽视的“病根”。
他提供的,是全新的“诊断思路”!
姜晨的这场报告,在“点石”中心内部,掀起了一场真正的“思想风暴”。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中心内部的学术研讨会开得异常激烈。
“我反对!微观组织控制?说得轻巧!热场怎么稳定?晶界怎么控制?这都是世界难题!”
“我也觉得不靠谱!HSLA钢和TMCP工艺,理论上是好,但那需要对轧机和冷却系统进行全线升级改造,投入太大了!”
“界面强化?我们搞了十几年纤维本体都没搞定,现在去搞‘胶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质疑声此起彼伏。姜晨提出的新思路,猛烈地衝击了他们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认知和技术路径。
然而,师昌绪院士,这位龙国材料科学界的定海神针,在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深思熟虑后,在一次全体大会上,猛地一拍桌子。
“同志们,都别吵了!”
“姜总师提出的问题,是玄学吗?不是!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或者说不敢去触碰的深层次问题!”
“他问的对!我们是不是太迷信‘配方’,而忽视了‘工艺’?是不是太迷信‘纯度’,而忽视了‘形貌’?是不是太迷信‘添加’,而忽视了‘控制’?是不是太迷信‘本体’,而忽视了‘界面’?!”
“‘点石’中心成立的意义是什么?不是让我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重复昨天的实验!而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去啃硬骨头!去走别人没走通、甚至没想过的路!”
“我宣布,”师老目光扫过全场,“即刻起,中心成立四个‘姜晨课题’攻关组,就按照姜总师提出的四个方向——单晶叶片工艺控制、粉末冶金近淨成形、HSLA钢及TMCP工艺、碳纤维界面强化——立刻组建团队,调集资源,给我立下军令状,三个月之内,必须拿出成果!”
有了师老的全力支持和姜晨的“理论指导”,这四个攻关组,犹如四支利箭,射向了材料科学的四大“无人区”。
奇迹,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开始接连不断地发生。
沉阳,高温合金研究所。
师老亲自坐镇,带领团队,在姜晨提供的“微观组织控制理论模型”指导下,对现有的定向凝固炉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他们放弃了之前对合金配方的“小修小补”,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熔炼、抽拉过程中的“热梯度”和“冷却速率”的精确控制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