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无解的方程(1 / 4)
凤凰军工厂,“女娲之脑”项目设计室。
巨大的房间内,灯火通明,数十名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的、最顶尖的计算机和微电子领域的年轻工程师,正伏在巨大的绘图桌前,进行着一项堪称“愚公移山”般的浩大工程。
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激情、专注,以及长久工作之后深深的疲态。
在他们的面前,铺着一张张一米见方的坐标纸。
纸上,是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和直尺,绘制出的、密密麻麻的、由无数个微小的矩形和线条组成的复杂图案。每一个矩形,代表着一个晶体管;每一条线条,代表着一根金属连接线。他们正在做的,就是用这种最原始、最纯粹的手工方式,去设计一颗将要运行在光刻机“心脏”里的“超级大脑”——“争气芯”。
姜晨提供的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理论,是他们为之前进的方向。
这套先进得超越了整个时代的设计哲学,让所有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都为之疯狂。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项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伟大事业。这种巨大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然而,当最初的理论震撼和激情褪去,真正进入到具体的设计实现阶段时,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坚不可摧的壁垒,横亘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王老站在设计室的中央,看着眼前这幅既令人振奋又令人心酸的景象,眉头紧锁。
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正戴着高度数的老花镜,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在一张巨大的电路布局图上,移动着一个用纸片剪成的、代表着某个逻辑门的小模块,试图为它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安放位置。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每一次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一口气吹乱了这脆弱的“电路”。
在房间的另一角,几名负责逻辑验证的工程师,正围着一台老式的757计算机。他们将手绘的电路图,人工转换成一行行的穿孔纸带,然后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最基本的逻辑功能仿真。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而且错误频出。
往往为了验证一个只有几百个晶体管的简单模块,就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
而在房间的尽头,几位资格最老的专家,正拿着算盘和计算器,进行着最关键的时序分析和功耗计算。他们的面前,堆着小山一样高的计算草稿纸。每一个参数的改变,都意味着一连串繁琐得令人发指的重新计算。
王老的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他知道,这不是工程师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够高。恰恰相反,能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百里挑一的天才。他们的问题,出在了“工具”上。
他们就像一群掌握了最先进建筑理论的建筑师,却被要求用石斧和木锤,去建造一座摩天大楼。
他们要设计的“争气芯”,是一颗运算速度要求高达100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的复杂芯片。这意味着,要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数万个,甚至更多的晶体管。
这数万个“零件”的布局、布线、时序、功耗……构成了一个拥有无穷变量的、极其复杂的方程组。
在后世,解决这个方程组的工具,叫做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
它能将设计师从这些繁琐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用强大的算力,在几分钟内就完成布局、布线、仿真和验证。
项目启动已经快一个月了,但整个芯片的设计进度,还停留在最初的几个核心功能模块上,而且因为手工绘制和计算带来的错误,不得不反复推倒重来。
照这个速度下去,别说赶上年底的华北军演,就算再给他们三年、五年,也未必能拿出一颗合格的、能够稳定运行的芯片。
理论的灯塔无比明亮,但通往灯塔的道路,却是一片由无数个细小、繁琐、却又致命的陷阱所构成的泥潭。
整个“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