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摊牌之时(2 / 5)

加入书签

以内。那么,剩下的最大可能,就是压力和声波。”

他回到黑板前,写下了一个简单的物理公式:F=P×S。

“一个标准大气压,大约是每平方米十万牛顿。作用在这块直径半米的玻璃表面,会产生一个总计超过一吨的、均匀的压力。当我们抽成真空,这个压力就消失了。如果玻璃是绝对均匀的完美刚体,这个过程除了微小的弹性形变,不应该对光路产生任何影响。但数据告诉我们,影响发生了,虽然微小,但它发生了。”

“这说明什么?”姜晨用粉笔,重重地敲了敲黑板,“说明这块玻璃,它不是一块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完美刚体!它的内部,存在着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不均匀的结构。这种结构,对外部的压力变化,做出了响应!”

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压抑的、小范围的骚动。

姜晨的这个结论,太过跳跃,也太过绝对。

“等一下,姜厂长。”负责真空系统搭建的工程师忍不住举起了手,他站起身,脸上带着困惑和一丝不甘,“您的这个推论,是不是太武断了?我们都知道,绝对的真空是不存在的。我们这次用的分子泵,已经是国内能找到的最好的设备,但腔体内的真空度,也只能达到10的负5次方帕。这距离理论上的完美真空,还差得很远。会不会是……会不会是残余的空气分子,在腔体内不均匀的流动,对光路产生了我们无法预测的扰动?”

他的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对啊,老李说的有道理。负5次方帕,里面还是有大量的气体分子的。”

“而且,分子泵在工作时,本身也会产生高频振动,会不会是通过地面,又传导回了平台?”

“还有热辐射!真空环境下,热量只能通过辐射传递。腔体内壁和设备本身温度的细微差异,会不会造成不均匀的热场,从而影响了玻璃的形态?”

质疑声此起彼伏。

这并非是故意抬杠,而是一种深深植根于这代龙国工程师骨子里的思维惯性。

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熟悉的、可控的领域寻找答案,习惯于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这也正是他们这一个多月以来所有努力的核心思路——我们的设备,还不够精确。

他们在这之前,从未进行过如此微观层面的工程。

龙国的工业体系,擅长的是造大东西。

万吨的货轮,百米的大桥,重型的机床……在他们的经验里,“更大、更重、更强”几乎等同于“更先进”。

但芯片,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鲜事物,其发展趋势却与他们的经验完全背道而驰——它在追求“更小、更精、更密”。

这种巨大的认知反差,让这群顶尖的工程师们,在面对“磐石计划”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从一开始就缺乏一种底层自信。

他们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精细,不够完美,总觉得在某个自己没注意到的角落,一定存在着致命的瑕疵。

尤其是对设备的怀疑,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因为在他们过往几十年的科研经历中,简陋、粗糙、精度差的实验器材,是他们最熟悉也最头疼的伙伴。

因为仪器误差导致实验失败,是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惨痛教训。

这种经验,已经像烙印一样刻在了他们的脑子里。

以至于,当他们现在用上了从瑞典进口的、世界上最顶级的轴承,用上了精度无与伦比的激光经纬仪时,他们的思路,却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当中——一旦实验失败,第一反应仍然是:我们的实验器材,是不是还不够精确?

在他们看来,与其去相信一个闻所未闻、近乎玄学的“内部结构”理论,不如先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工程上的不完美之处,再用放大镜彻底地、不留死角地排查一遍。

这既是他们作为工程师的严谨本能,也是一种源于历史经验的、深刻的不安全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