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最后的疯狂(2 / 5)
做到,调查组就为你保驾护航;如果做不到,那这次尝试,就此作罢。
这既是给了姜晨一个机会,也是下了最后通牒。
当天下午,姜晨没有去休息,而是直接回到了那间贴着封条的实验室。
在向调查组申请,并获得钱卫国特批后,他得以进入其中,重新审视那台沉默的、冰冷的“磐石一号”原型机。
他没有带任何人,独自一人在巨大的机器旁站了很久。
他时而蹲下身,仔细观察着那重达数吨的花岗岩基座;时而又爬上梯子,用手电筒照看着内部复杂的光路结构。
他的脑海中,“星际军工系统日志”里关于DUV光刻机的海量数据正在飞速流转,与眼前这台凝聚了龙国当前最高工业水平的设备进行着一一比对。
他很清楚,以1981年的技术条件,想直接验证“分子应力暗伤”这种超前概念,无异于天方夜谭。
他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能够被王老这样的顶级科学家所接受的“中间步骤”。
这个步骤,既要能顺理成章地引出他最终的结论,又要能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锤炼团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个大胆的、看似“常规”却又暗藏玄机的方案,在他的脑中逐渐成型。
第二天上午九点,调查组办公室。
姜晨准时出现,手里拿着一份连夜赶出来的、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技术报告。
钱卫国和王老早已等候在那里。
“钱主任,王老。”姜晨将报告分别递给两人,开门见山,“这是我为最后一次尝试,制定的技术方案。”
报告的标题很直接——《关于排除大气介质扰动对“磐石一号”光路影响的实验方案》。
王老扶了扶眼镜,仔细地看了起来。
报告的核心思想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常规”思路的延伸。
既然怀疑有外部振动,并且已经做了隔震系统,那么,空气本身作为一种流体介质,其温度、湿度、压强的细微变化,以及空气中悬浮的、人眼无法看到的微尘,理论上,也可能对精度达到微米级的光路产生干扰。
这个理论,在光学领域是成立的。
而姜晨提出的解决方案,堪称简单粗暴——建造一个“超净真空室”,将“磐石一号”最核心的光路系统和工件台部分,完全包裹起来,然后将里面的空气抽干,并用最高等级的过滤器确保环境的绝对洁净。
“胡闹!”王老还没看完,就皱起了眉头,将报告放在了桌上,“小姜,你这是在走林浩的老路!我们已经证明了,问题不在外部环境上。你现在搞这么大一个工程,去排除一个已经被否定的干扰源,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王老,您先别急。”姜晨的语气很平静,“我承认,这看起来像是在做无用功。但是,请您看报告的第三部分——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识别’问题。”
王老重新拿起报告,翻到了第三部分。
姜晨在这一部分,用极其严谨的数理逻辑,进行了一番推演。
他指出,如果光路畸变真的源于某种未知的、来自玻璃内部的因素,那么,当外部环境从“大气”变为“真空”时,这个“内部因素”与环境的“耦合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或许极其微小,但它一定会体现在最终的畸变数据上。
“我的目的,不是要让畸变消失。”姜晨看着王老,眼神清澈而坚定,“恰恰相反,我希望它继续存在。我只是想通过改变一个最关键的外部变量——也就是空气,来看看这个‘魔鬼’,会不会因此而换一种舞姿。只要它的舞姿变了,我们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它的真面目。”
“通过排除法,做到极致的排除,最终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思议,都无限接近真相。”姜晨引用了王老在评审会上说过的话。
王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