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雷达其实并不一定是会转的(2 / 4)

加入书签

统日志的帮助下,为其设计了一款革命性的红外成像引导头。

其核心,就是那枚小小的处理芯片。

这枚芯片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至少领先了当前世界主流水平十五年。

但领先的技术,也带来了领先的生产难题。

它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蚀刻工艺的精度、以及封装技术的稳定性,都提出了一个近乎变态的要求。

凤凰厂现有的生产线,哪怕在冯远征教授的帮助下,从全国各地调来了最好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也依然感到力不从心。

良品率,这个冰冷的工业词汇,像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了生产线上。

目前,引导头核心芯片的良品率,一直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徘徊。这意味着,每生产十枚芯片,就有六枚是废品。

这种巨大的损耗,不仅拖慢了生产进度,更让成本居高不下。

“小姜啊……”

王德贵陪在一旁,他看着姜晨那张紧绷的脸,小心翼翼地开了口。

他递给姜晨一杯泡得正浓的茶,试图缓和一下气氛。

“这个……是不是技术指标定得太高了?”老王厂长斟酌着词句,“我知道,好东西就要有高标准。但咱们厂的这些设备,已经是国内能找到的最好的了。那些老师傅们,也都是从建国起就跟机器打交道的好手。现在这个良品率,实在是……实在是没办法了。要不,你看,咱们能不能……稍微降一点点标准?哪怕性能上差个百分之五,但良品率能提上来,产量也能跟上,是不是一个更稳妥的办法?”

老厂长的建议,是站在现实角度最合理的选择。

降低一点性能指标,换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对于任何一个军工厂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

但姜晨想都没想,就摇了摇头,语气斩钉截铁。

“不行。”

他转过头,看着这位为工厂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前辈,眼神无比坚定。

“王厂长,我理解您的难处。但是,我们不能降标准。战场上,没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胜利。差一点,就是生与死的区别。我们的飞行员,在天上把性命交给了我们手里的这枚导弹,我们怎么能为了自己的生产方便,就让他们去冒那百分之五的风险?”

他将手里的报告揉成一团,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

“问题不在标准,在工艺。我们的思路错了。”姜晨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无尘车间,“我们一直在用现有的工艺,去追赶一个未来的标准,这当然会碰壁。我们应该反过来,去创造一种新的工艺,来适应这个标准。”

“新的工艺?”老王厂长愣住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对。”姜晨的脑子已经开始高速运转,“让我想想办法。把所有芯片生产环节的原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电流、蚀刻时间,全部整理出来,送到我办公室。我要重新建立一套数学模型,找到那个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另外,通知李学敏,让他带人研究一下新的光刻胶配方。”

看着姜晨那不容置疑的眼神,老王厂长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一旦做了决定,就没人能改变。

他只能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好,我马上去安排。”...

姜晨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咖啡香气。

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从系统里兑换出来的“奢侈品”。

巴基斯坦驻厂的技术联络官,哈桑·汗空军少校,正有些拘谨地坐在沙发上。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巴基斯坦空军制服,腰杆挺得笔直。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姜晨的办公室。

每一次来,他都对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姜厂长”,多一分敬畏。

“姜工,我此次前来,是代表我国空军参谋长,以及所有换装了歼-7S‘天龙’战机的飞行员,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