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白沙瓦的“新玩具”(2 / 4)
了我们什么样的‘长矛’。”...
一个半月前。
南国的天气,已经带上了初夏的湿热。
但在凤凰军工厂那巨大的、恒温恒湿的精密总装车间里,空气却仿佛凝固了一般,带着一丝紧张而又兴奋的凉意。
姜晨正站在车间中央,审视着眼前即将完成的“杰作”。
这一个多月以来,整个工厂几乎进入了战时状态。
在冯振国亲自下达的最高优先级指令下,所有的资源,都向这个代号为“援手”的绝密项目倾斜。
老王厂长带领着最精锐的技工团队,几乎是吃住都在车间里。
他们放弃了所有精密的数控机床,反而用上了早已淘汰的、五十年代的老式车床和铣床,甚至动用了手工锉刀和砂纸,目的只有一个——在每一个零件上,都刻意地留下那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小作坊的、独一无二的“粗糙感”。
这种逆向的“做旧”工艺,比追求极致的精密,更考验一个老师傅的功力。
李学敏和他的弹药实验室,则在一次次的失败后,终于攻克了“自锻成型战斗部”的稳定装药技术。
他们用最常见的黑索金炸药作为基底,通过调整药柱的形状和密度,成功实现了在引爆瞬间,将那块紫铜药罩,稳定地塑形成一道高速金属射流。
每一次的静态爆炸试验,都在厚重的钢靶上,留下一个深邃的、边缘光滑得如同艺术品般的孔洞。
而张涛,则带着他手下那群平均学历至少是专科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们,进行着一项堪称凤凰军工厂历史上最“离经叛道”的测试。
他从厂里的后勤部门,找来了几个刚刚入职、只负责打扫卫生的年轻工人,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也从未接触过任何武器。
张涛把他们带到试验场,指着桌上那本由姜晨亲手绘制的全图画说明书和一堆“红箭-73G”的散装零件,用最简单的话说道:“你们的任务,就是看着这本小人书,把这堆铁疙瘩,给拼起来。”
于是,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就在这间本该充满严谨科学氛围的试验场里上演了。
而他们这些高级工程师们也尝试着用这些“文盲”的视角去理解这样一张“说明书”。
这些工程师们,平日里都是和复杂的图纸、精密的公式打交道的天之骄子,此刻却被要求彻底忘掉自己的知识,用最原始的、文盲的视角去审视这本说明书。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因为习惯性地想用游标卡尺去测量一个零件的公差,被张涛当场抓住,罚他对着墙壁反思“什么叫直觉”。
另一个负责电路设计的专家,在看到一个工人把一个插头反着插了半天也插不进去时,下意识地就想上前去纠正,嘴里还念叨着“防呆口设计不明显”,结果被张涛一把拉住。
“别动!让他自己试!如果他能凭蛮力插进去还不会损坏电路,那才是我们设计的成功!”
为此,他们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比如,有一个工人,完全误解了图画上一个关于“旋转拧紧”的箭头标识,他以为是让他用尽全身力气去砸那个部件,结果差点把一个昂贵的操控盒给砸坏。
这件事之后,姜晨亲自修改了图纸,在那个箭头的旁边,又加了一个夸张的、带着笑脸的人像,用手做出一个轻轻旋转的动作,旁边还画了一个被砸坏的、哭丧着脸的操控盒,并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正是通过这种近乎荒诞的、不断试错的方式,他们反复修改着说明书上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简单到可以用直-觉去理解。
他们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一个从未见过导弹的阿富汗牧民,在紧张的战场环境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辨认文字,仅凭着图画的引导,就能在几分钟内,将一堆冰冷的零件,组装成一把能够猎杀坦克的致命武器。
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了传统工程学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