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牧马人”武器系统(1 / 4)
ps:第115章放出来了,没看的朋友建议看一下。主要是讲为什么要援助游击队的。
但姜晨的思路并未就此停止。
自杀式的“炸弹卡车”和骚扰性的“火箭炮皮卡”解决了面杀伤和区域威慑的问题,但还缺少一种能够精确打击高价值目标的“点杀伤”手段。
比如,一辆落单的T-72坦克,或者一个坚固的火力点。
他的意识再次沉入系统日志,这一次,他搜索的是【单兵反坦克导弹】。
瞬间,一幅描绘着80年代初期全球单兵反坦克武器格局的全景图,在他脑海中徐徐展开。
这是一个反坦克技术大爆发的时代,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惨痛教训,让全世界的陆军都深刻认识到,在现代化战场上,步兵如果缺少有效的反坦克手段,面对成群的钢铁洪流,将沦为单方面的屠杀。
因此,在过去的近十年里,东西方两大阵营都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资源。
在东方阵营,联邦的武器库中,唱主角的依旧是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及其改进型。
这是一种采用目视瞄准、手动有线制导(MCLOS)的导弹。
它的操作方式极具特色,射手需要通过一个类似游戏摇杆的装置,在导弹发射后,像放风筝一样,手动修正导弹的飞行轨迹,直到它命中目标。
这种方式对射手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巧要求极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而且在导弹飞行的几十秒内,射手必须保持不动,极易暴露自己。
但它的优点也同样突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生产量巨大,被广泛地装备于联邦的摩托化步兵,并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
可以说,在世界的许多热点地区,AT-3就是反坦克导弹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更先进的、采用半自动有线制导(SACLOS)的AT-4“塞子”导弹也已开始装备部队,它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但尚未大规模扩散。
而在西方阵营,技术路线则更加百花齐放。
鹰酱陆军的主力,是M47“龙”式和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
“龙”式虽然也是半自动制导,但其独特的脉冲发动机导致其飞行轨迹如同跳蚤,极难控制,被士兵们戏称为“最考验信仰的武器”。
而“陶”式导弹则威力巨大、性能可靠,是当之无愧的西方反坦克武器王牌,但其系统较为笨重,通常需要车载或由步兵小组携带,机动性稍差。
“陶”式原本将会是那些游击队最好的选择,但却极具鹰酱特色...
欧洲方面,由法德联合研制的“米兰”反坦克导弹,则以其性能均衡、操作简便而广受北约各国青睐,成为了欧洲大陆的标准配置。
除了这些昂贵的导弹,战场上数量更多的,还是那些无制导的“铁拳头”。
联邦的RPG-7火箭筒,凭借其皮实耐用、威力尚可的特点,成为了游击队和非正规军的最爱。
而鹰酱及其盟友,则大量装备着一次性的M72LAW火箭筒。
然而,面对以T-72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战坦克,这些无制导火箭筒的威力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除非能幸运地击中其脆弱的侧后方或者顶部,否则很难对其构成致命威胁。
因此,在80年代初的战场上,最常见的单兵反坦克方式,就是利用地形进行伏击。
步兵们会携带各种武器,潜伏在公路两侧、山地隘口或者城市废墟中,等待敌方装甲部队进入伏击圈。
他们会用RPG或M72这样的廉价武器,优先攻击车队的头车和尾车,将其瘫痪,堵塞道路,然后再用“萨格尔”或“陶”式这样的精确制导导弹,挨个点名那些价值最高的主战坦克。
这是一种血腥而又高效的“猎杀”战术,也是弱者对抗强者的无奈之举。
现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