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不可能的任务(2 / 4)
凰新材的实验室,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巨型机器。
姜晨将团队分成几个小组:纳米颗粒制备组、碳纳米管掺杂组、薄膜沉积组、以及性能测试组。他亲自坐镇指挥,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引擎,不断地为各个小组提供指导和解决问题。
在最初的几天里,团队首先面临的是基础材料制备的巨大挑战。
要制备出姜晨要求的那种均匀、高纯度、特定尺寸的纳米级铁氧体颗粒,以及高纯度且易于掺杂的碳纳米管,需要极其精密的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
传统的湿化学法效率低下,难以达到要求。姜晨指导他们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合成概念,通过精确控制反应物在微小通道内的混合和反应,实现了纳米颗粒的精准生长和碳纳米管的表面活化。
这种方法颠覆了他们对传统化学合成的认知,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纯度和均匀性,为后续的薄膜制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理论的突破并不意味着实践的坦途。
当各小组开始进行初步的材料制备和薄膜沉积尝试时,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批薄膜样品被小心翼翼地取下,在显微镜下观察,却发现表面粗糙,内部结构不均匀,甚至有微小的气泡。
初步的电磁吸收测试结果也远低于预期。
“姜厂长,薄膜的均匀性很难控制,而且在干燥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薄膜沉积组的负责人焦急地汇报。
姜晨走上前,仔细观察了样品,又查看了沉积设备的参数。
他马上就指出,问题出在溶剂的挥发速率和环境湿度控制上。
传统的沉积设备无法满足“玄武甲”对环境的苛刻要求。
他立刻提出了改进方案:设计一个密闭的沉积腔体,精确控制腔体内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流量,并引入一种新型的“气溶胶辅助喷涂”技术,以确保材料的均匀分散和沉积。这种技术能够将纳米材料均匀地喷涂到基材表面,形成超薄且致密的薄膜。
这个方案让团队成员们眼前一亮,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没有时间等待!”姜晨果断地说,“立刻联系设备部门,调集所有能用的资源,进行改造!我来指导你们!”
整个凤凰军工厂的设备部门都被紧急动员起来。
在姜晨的精确指导下,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对薄膜沉积设备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他们引入了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流量控制器,并搭建了新的气溶胶喷涂系统。
姜晨甚至亲自绘制了部分关键部件的设计图,其精妙程度让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都叹为观止。
他不仅给出了改造方案,更在现场手把手地指导安装和调试,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要求。
随着设备改造的完成和新技术的应用,薄膜制备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当第一批新的“玄武甲”薄膜样品从生产线上取下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在显微镜下,薄膜表面光滑细腻,内部结构均匀致密,几乎看不到任何缺陷。
性能测试结果更是令人振奋:其对高频雷达波和电子干扰信号的吸收效率,已经达到了资料中描述的惊人水平,远超现有任何材料!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李明德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姜晨的手,颤抖着说:“姜厂长,您……您真是天才!这简直是奇迹!”
姜晨脸上也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虽然取得了突破,但姜晨并没有放松。
他知道,实验室样品到初步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要求团队对制备工艺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能达到同样的高标准。
他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