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凭什么?凭你叫姜晨吗?(2 / 4)

加入书签

/p>

在场的其他专家们也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等待着姜晨的解释。

他们需要一个能说服他们的理由,一个哪怕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至少能自圆其说的理由。

姜晨淡淡地笑了笑,他知道这是必然的反应。

要不是害怕没有合理的来源,他甚至可以在兑换出来的当天,就拿出新材料的样品,但那样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呢?

他不能每次都凭空变出新材料来,那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前院长,各位专家,两周……其实已经是保守时间了。”

姜晨语气平静,但这份平静中却蕴含着强大的自信,仿佛他所说的并非是挑战极限,而是理所当然,“我知道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凤凰军工厂在材料研发上的独特模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专家,确保他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

“首先,凤凰军工厂的材料研发,与传统模式有所不同。”姜晨开始了他的“解释”,这解释半真半假,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优势,同时又不暴露系统的存在。

“我们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对现有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技术趋势的超前预判,进行高度集中的定向攻关。在‘玄武甲’项目上,我们很早之前就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

他这话一出,会议室里便响起一阵低语。

虽然他们不知道凤凰军工厂具体做了什么,但姜晨之前展现出的SHTC-1超高导热材料,确实是凭空出现一般,性能远超时代。

这让他的话有了一定的说服力。

“我们拥有一套全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能够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电磁特性进行极其精确的模拟和预测。”姜晨继续说道,他所说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正是系统提供的知识,只是他将其归因于凤凰军工厂的“突破”。

“这使得我们能够极大地缩短材料筛选和性能预测的时间,避免了传统研发中大量重复性的实验。在过去,你们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通过反复试验找到最佳配方,而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锁定最有潜力的方向。”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化的流程图,示意传统研发的漫长路径和他们“新模式”的直线加速。

“其次,在制备工艺上,我们也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路径的新方法。”姜晨的语气更加自信,“这种方法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实现材料的微观结构控制。‘玄武甲’薄膜的核心在于其内部铁氧体颗粒和碳纳米管的精确排列,以及多层结构的协同作用。我们通过一种独特的纳米复合技术和超薄膜沉积工艺,能够高效地实现这些要求,并且具备良好的可重复性。”

他没有详细说明这种“独特方法”的具体细节,因为那涉及到系统提供的核心技术,但仅仅是“纳米复合技术”和“超薄膜沉积工艺”这些词汇,就足以让在场的材料专家们浮想联翩。

这些都是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概念,即便有所研究,也远未达到实用化阶段。

“更重要的是,凤凰军工厂的材料团队,在我的直接指导下,已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姜晨强调了团队的专注和资源投入,“我们拥有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并且不计成本地投入研发。您所看到的这份资料,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我们已经取得的初步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完了理论验证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大部分路程,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最后的工艺优化和量产前的准备工作。”

他这话让在场的专家们再次震惊。

姜晨所说的“初步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意味着他们并非空口白牙,而是已经有了实际的进展。

这让原本的“痴人说梦”变得有了一丝可能性。

“至于量产,我们已经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