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这简直就是来自未来的材料(2 / 5)

加入书签

您提出的‘超导热复合材料’概念,以及‘定向热传导网络’、‘声子阻尼矩阵’和‘内部热虹吸机制’这些核心原理,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材料科学的认知。我们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些,是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那些关键步骤上的指点,简直是醍醐灌顶!”王雷教授激动地补充道,“在基体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最初还在传统合金和陶瓷中打转,是您提出要考虑一种新型的、具有特定晶体结构的轻质金属基体,并强调其与碳基纳米结构的润湿性和界面结合能。您甚至给出了几种合金元素的大致配比范围和晶体生长方向的理论模型,大大缩小了我们的摸索范围。”

赵刚也忍不住插嘴:“还有在碳基纳米结构的制备上,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始终无法达到您要求的高度有序排列和高纯度。是您指出,要采用一种高温化学气相沉积(CVD)结合定向生长的工艺,并强调了催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气氛的精确控制。您甚至给出了一个我们从未想过的多孔模板辅助生长的思路,才让我们成功制备出那种像发丝一样细密、却又高度平行的碳纳米管阵列!”

陈芳教授则补充道:“在界面工程方面,我们一度陷入瓶颈。碳基纳米结构和基体之间的结合总是存在微小空隙,形成热阻。是您提出,要引入一种原子级扩散键合技术,通过超高真空环境下的等离子体预处理,以及精确控制的界面反应温度和压力,才实现了两者之间几乎完美的共价键结合,消除了界面热阻!”

李明德教授再次接过话头,眼中充满了敬佩。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内部热虹吸机制’。我们对这种微米级毛细管网络的构建和液态金属的填充完全没有头绪。是您提出,可以利用定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微观孔道,或者通过牺牲模板法来构建网络。更重要的是,您甚至给出了几种具有高汽化潜热、且在高温下稳定、与基体不发生反应的液态金属或相变材料的初步筛选范围,并强调了毛细管的表面润湿性对液体流动的关键影响。这些理论和方向,完全超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一本教科书的范畴!”

听着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揭秘”,林浩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

他原本以为姜晨只是个理论家,或者只是在某些关键点上有所突破,没想到,姜晨竟然在整个SHTC-1的研发过程中,都扮演着如此核心、如此超前的指导角色。

这已经不仅仅是“指点”了,这简直是直接给出了未来的答案!

而老刘则在一旁,听到众人赞扬自己的姜厂长,笑得合不拢嘴,他拍着巴掌,大声附和道:“各位专家说得对!这都是姜厂长领导有方!姜厂长就是有本事,他指哪儿,咱们就打哪儿,准没错!这凤凰新材,在姜厂长的带领下,那真是凤凰涅槃,要一飞冲天咯!”

说完,他带头鼓起了掌,那帮专家们也跟着鼓掌。

姜晨只是微笑着听着,没有打断他们的赞扬。

他知道,这些话语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也是他能够继续推动后续项目的基础。

“好了,各位,”姜晨拍了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再次集中,“既然SHTC-1已经初步成功,那么,是时候进行一次实地测试了。李教授,准备一下,我们进行耐高温演示!”

“是!姜厂长!”李明德教授兴奋地应道,立刻指挥团队开始准备。

很快,实验室中央清理出一块区域,一台高功率的工业级加热装置被搬了过来,旁边还连接着各种精密温度传感器和热成像仪。

演示开始了。

首先,科研人员拿出一块目前歼-7战机雷达罩和机身结构中常用的铝合金材料。

这块铝合金板表面经过氧化处理,呈现出银灰色。

“这是目前JL-7A雷达罩和机身结构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李明德教授介绍道,“它的优点是轻便、易于加工,但缺点也很明显,导热系数大约只有200W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