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我们需要一块微型处理器(2 / 4)

加入书签

,然后将目光从赵刚身上移开,仿佛赵刚的质疑根本不值一提。

他没有直接回应赵刚的挑衅,而是再次看向李明德教授,语气平静却充满了自信:“李教授,您说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我们并非没有办法。这台熔炼炉,它的炉体结构虽然老旧,但主体框架还算结实。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内衬改造’,使用新型耐高温、高纯度的陶瓷材料作为内衬,隔绝炉体杂质。同时,对加热元件进行升级,并引入一套更先进的‘多点分布式温度传感器’,结合微型处理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反馈,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

姜晨一边说,一边拿起铅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快速勾勒出改造示意图,并标注出关键技术点。他所描绘的,并非简单的修补,而是对整个熔炼系统的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升级。

他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加热元件的布局,实现炉内温度场的均匀分布;如何通过多点传感器实时监测炉内各处温度,并将数据传输给微型处理器进行分析;以及处理器如何根据预设的温度曲线,精确调节加热功率,将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内衬改造,”姜晨指着示意图上的炉膛内壁,“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耐火砖或石墨坩埚了。我建议使用一种新型的氧化铝-氧化锆复合陶瓷材料。这种材料具备极高的熔点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避免与高温金属熔液发生反应,从而大幅提高材料的纯度。它的制备工艺需要精确控制烧结温度和气氛,以形成致密的晶体结构,确保其在极端高温下的结构完整性。”他停顿了一下,看向李明德教授,这位老冶金专家此刻已经凑得极近,眼神中满是思考的意味。

“至于加热元件的升级,”姜晨继续道,“现有的电阻丝加热方式效率低下,且温度分布不均。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种新型的感应加热技术,或者至少是优化现有电阻丝的材料配比和缠绕方式,使其发热更均匀、升温更快。同时,在炉膛内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多层隔热结构,利用真空层或新型纳米孔材料进行隔热,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散失,提高能源利用率,并确保炉体外部的安全性。”

“而最核心的,是温度控制系统。”姜晨的语气变得更加郑重,“传统的单点测温和机械调节,根本无法满足高纯度材料对温度波动的严苛要求。我设想的‘多点分布式温度传感器’,是在炉膛内部的关键位置,部署数十甚至上百个微型热电偶或铂电阻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高精度地捕捉炉内各处的温度数据,形成一个立体的温度场模型。”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张教授:“这些海量的温度数据,将通过高速数据总线,实时传输给一个核心的‘微型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将不再是简单的PID控制器,它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运行复杂的自适应算法。它会根据预设的熔炼温度曲线、升温速率、保温时间等参数,对炉内温度进行毫秒级的动态调整。一旦某个点的温度出现偏差,处理器会立刻计算出最优的功率调节方案,通过精确控制加热元件的电流,将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正负0.5摄氏度以内,甚至更高精度。”

李教授和其他几位专家凑近一看,顿时愣住了。

姜晨提出的改造方案,虽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仔细一想,却又似乎……可行!

特别是“多点分布式温度传感器”和“微型处理器实时反馈”的概念,让他们眼前一亮。

在当前,温度控制主要依靠单点测量和简单的PID算法,姜晨提出的这种更精细化的控制方式,无疑是超前的。

但他们也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挑战。

“姜厂长,您说的‘微型处理器实时反馈’……这……”张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疑惑和一丝难以置信,“我们目前还没有那么小的,能够进行复杂计算的处理器啊。即便是军用计算机,也都是庞然大物,根本无法集成到炉子控制系统中。而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