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东风”受阻,临危之问(2 / 3)

加入书签

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国家大量的资源。”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东风二号’是我们国家之前研制的一款中程弹道导弹,虽然成功装备了部队,形成了一定的威慑能力,但在射程、精度和突防能力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防需求。因此,中央决定,在‘东风二号’的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研制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力更大的‘东风二号改’,以期能够有效慑止任何敢于挑衅我国核心利益的敌人。”

“然而……”冯振国首长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痛苦的表情,“这个项目的研制过程,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正如你看到的试验说明,我们在最近的几次关键飞行试验中,接连遭遇了失败。一级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二级火箭的点火问题、弹头再入过程中的姿态控制问题……一个个技术难题,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的面前。”

冯远征教授在一旁补充道,声音也有些低沉:“前院长为了这个项目,已经殚精竭虑,心力交瘁。前段时间,因为发射接连失败,压力过大,甚至病倒了,现在还在医院休养。整个项目的研制工作,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

听到这里,姜晨的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和担忧。

前森院长,那是为国家立下过不朽功勋的元老级科学家,他的身体状况,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目前的情况是,”冯振国首长继续说道,“由于项目进展严重受阻,而国际形势又逼得我们必须尽快掌握更可靠的战略打击手段,中央和军委非常焦虑。为了打破僵局,中央决定,打破常规,集思广益,在全国范围内,抽调各个相关领域的顶尖科研人才,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共同为‘东风二号改’项目出谋划策,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他看着姜晨,眼神中充满了期盼:“姜晨同志,你虽然年轻,主攻的也不是火箭导弹专业。但是,你在雷达、电子、甚至航空发动机领域展现出的非凡才华和创新能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认为,有时候,一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的知识和思路,或许能够为我们解决核心技术难题,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所以,”冯振国首长的语气变得异常郑重,“我们希望,你能够在主持‘鹰眼’机载雷达项目的同时,也能够抽出一些精力,参与到‘东风二号改’项目的技术攻关中来。当然,这并不是强制性的任务,我们只是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希望你能够……贡献你的智慧。”

办公室内的气氛,在这一刻,显得有些微妙。

冯振国首长和冯远征教授都紧紧地盯着姜晨,等待着他的回答。

他们知道,这个要求,对于一个年仅二十出头,并且已经肩负着“鹰眼”雷达总设计师重任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火箭科学,那是一个比机载雷达和航空发动机技术难度更高、系统更复杂、风险更大的领域。想要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也未必能够做到,更何况是几乎没有实际经验的姜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姜晨低头看着手中的图纸和文件,陷入了沉默。

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一方面,是“东风二号改”项目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和其所承载的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使命;另一方面,是他自身在火箭推进领域相对匮乏的知识储备和“鹰眼”雷达项目迫在眉睫的研制压力。

系统商城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先进导弹技术,固然诱人,但那动辄上亿的兑换价格,也让他望而却步。

以他目前掌握的资源和权限,根本不可能直接兑换出能够解决“东风二号改”所有问题的完整技术方案。

看着姜晨久久不语,冯振国首长和冯远征教授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他们对姜晨之前的出色表现,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在面临这个天大的难题时,潜意识里也对他抱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